银行肩负着为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公共职能,必然会接触到大量公民个人信息。近年来,消费者在使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金融服务,或是使用银行卡等工具过程中,个人 发卡方不当销售和滥发信用卡的问题,持卡人的高违约率、信用卡套现、信用卡诈骗等行为也日益常见。人民银行发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9043.html -
了解详情
挪用资金罪、职务侵占罪、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以及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等犯罪。 二、用刑法规制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行为之限度 风险往往与 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行为人,直接将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股权众筹平台投放于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9277.html -
了解详情
而“自愿”交付财物,盗窃行为只是辅助手段的,就应当认定为诈骗。在信息网络情形下,行为人利用信息网络,诱骗他人点击虚假链接而实际上通过预先植入的 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由此可见,反不正当竞争法并未限制经营者之间必须具有直接的或具体的竞争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7205.html -
了解详情
而“自愿”交付财物,盗窃行为只是辅助手段的,就应当认定为诈骗。在信息网络情形下,行为人利用信息网络,诱骗他人点击虚假链接而实际上通过预先植入的 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由此可见,反不正当竞争法并未限制经营者之间必须具有直接的或具体的竞争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3375.html -
了解详情
,约有3500万名网民(接近2010年韩国总人口4800余万的73%)的个人信息外泄,包括名字、身份证号码、生日甚至地址。 这一因网络实名制引发的 是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在南方谈及新闻改革时建议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他甚至说利用假名发表东西是对公众的不负责。[23]2004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5818.html -
了解详情
还有更深的底蕴。开放性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得到发表在网络上的任何事物,意味着任何个人、任何组织包括国家和政府,都不能完全控制互联网。这实质上意味着个体权利和 信息的终端所在地在本国传统的领土、领水等四种空间内。例如网上盗窃、网上诈骗作案结果信息的显示终端所在地在本国领域内。这些学者认为,上述标准可以完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029.html -
了解详情
自己的邮件地址为什么会被发件人获知,其实无非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用户个人信息的网络服务商为获取经济效益,将用户资料大量泄露给广告商,或者后者亲自通过 为逃避有关部门的严厉打击,纷纷“另辟蹊径”,通过国际互联网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在网上公开贩卖走私货物。④电子邮件亦已成为传播电脑病毒的主要媒介,由国际计算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473.html -
了解详情
购买或是自己先期制作的“半成品”的信用卡,即已经具备基本外观特征的信用卡,一旦个人信息盗窃到手,通过写磁输入,即完成伪造。可见,信用卡的伪造关键在于 通过网络实施信用卡犯罪的行为网络正在日益深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随着网上银行的发展,信用卡正在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完成支付,1997年修订刑法在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118.html -
了解详情
类似缺陷。刑法第177条明确规定,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的犯罪主体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单位,范围比较适当。然而,具有类似性质的信用卡诈骗罪则没有指明单位可以 ,信用卡诈骗罪的规定之所以在现实中无法调节某些利用信用卡诈骗的行为(如前述的利用信用卡电磁记录信息的网上诈骗),,是因为其罪状采用了列举的方式,使用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1520.html -
了解详情
机构或政府机关的电子邮件和网站,诱骗网络用户透露他们的银行和金融账户信息或其它个人信息如用户名和密码的行为。[1]日本警察厅则认为:网络钓鱼是指伪装成银行 机制应该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破题的重点所在。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要求一般的消费者在网上交易中都能像专家一样对交易的安全进行专业性的识别,这是强人所不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866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