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情况下的犯罪行为,认定其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第三种情况下,行为人在主观上并不具有罪过性,然而法律却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 逃逸的情节只能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来认定。 第三,醉酒驾车肇事,构成交通肇事罪后,在逃逸过程中并不具有不顾后果、放任危害公共安全的间接故意,而是因慌不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1473.html -
了解详情
两种情况下的犯罪行为,认定其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第三种情况下,行为人在主观上并不具有罪过性,然而法律却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 逃逸的情节只能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来认定。 第三,醉酒驾车肇事,构成交通肇事罪后,在逃逸过程中并不具有不顾后果、放任危害公共安全的间接故意,而是因慌不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9797.html -
了解详情
肇事罪的共犯论处又合理吗? 学术界对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进行了广泛的讲座在不考虑二次肇事致使另外被害人死亡的情况下,不外有(1)“故意论”,认为 肇事者都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肇事者是实行犯,行为人是教唆犯,[9]即行为人和肇事者属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尽管《解释》间接承认了共同过失犯罪,可是过失共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7709.html -
了解详情
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之比较分析学术界对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在不考虑二次肇事致使另外被害人死亡的情况下,不外有(1)“故意论”,认为“只 刑法未规定见死不救罪,笔者认为对此种情况下的指使逃逸以无罪处理是比较适宜的。到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交通肇事罪属于典型的过失犯罪,其三个量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401.html -
了解详情
分别依照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重伤)定罪处罚。这一规定明确肯定交通肇事逃逸的,可以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原则上为司法实践提供了一个解决交通肇事 实行数罪并罚。理由是:这种情况下,犯罪行为既非牵连犯也非吸收犯,而是各自独立的实质数罪。以交通肇事后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为例,行为人出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8118.html -
了解详情
情绪急躁。有的当事人情急之中,忘了保护现场、勘查现场的正事,在没有获取证据的情况下直接和对方去理论是非,往往话不投机,发生口角,更有甚者还拳脚相加。结果,重要 的表现形式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发生事故后驾车逃逸;二、发生事故后当事人弃车逃逸。虽然说可以私了的交通事故后果均不严重,但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9741.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因此可得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明确规定,逃逸行为在某些情况下也可成为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情节。 由此可得出 权解释什么是重大交通事故,即明确界定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适受重大损失的限度,而无权修改该罪的构成要件,因此明显属于越权解释。其不是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5272.html -
了解详情
定罪处罚。 司法实践的这种做法也许能够宽慰交通事故被害人及家属,震慑交通肇事逃逸者,但发生在死亡结果后的逃逸违章行为不是造成死亡结果的原因,同时亦不符合 事故类型是交通事故,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行为造成的事故不属于交通事故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该行为亦不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实行行为。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9451.html -
了解详情
不管被害人伤势怎样,都要承担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肇事者肇事后对被害人不实施救助逃之夭夭,其逃逸行为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谈论的见死不救行为吗?这样看来 功能在于鼓励社会互助行为,一般而言在没有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情况下对他人事务予以干预,应属于侵权行为。但民法着眼于社会生活的连带关系,为鼓励乐于助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9619.html -
了解详情
五)涉嫌交通肇事逃逸的,还应当询问并记录肇事车辆的车型、颜色、特征及其逃逸方向、逃逸驾驶人的体貌特征等有关情况。 19、报警人能否不公开姓名? 麻 管辖范围的案件,应当移送公安机关相关部门,并书面告知当事人,说明理由;经核查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应当告知当事人向相关部门报案,并通知相关部门。 2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49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