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与结果之间,如果存在着无A即无B的关系,则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条件说求助于一种思维上的排除法,即设想在该条件不存在时,结果 【作者简介】 周光权,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山东大学刑事司法与刑事政策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560.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因果关系又各有其特点。 一、刑法因果关系的概念 因果关系本来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后来被引入刑法中。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页 [2]王作富主编,《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参见《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43页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030.html -
了解详情
现象,因而不能认定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相当性,进而应否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事例2也是如此,因被砍伤而最终发生因 ,是否又能肯定成立杀人罪既遂呢? 【参考文献】 {1}西田典之.刑法总论[M].东京:弘文堂,2006.69。 {2}Claus Roxin,FS Henkel( 197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23.html -
了解详情
注意之情事,竟疏于注意,于行经无号志之交岔路口,未减速慢行致发生本件事故,依据刑法上的客观归责理论,被告于此显然制造了一个不被容许的危险,其行为 ,是导致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因此,依条件说在经验上的因果关系,就否定车祸与死亡的关联性,就没有必要再继续检验最后结果有无归责问题,而仅就原来的业务过失伤害负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234.html -
了解详情
转移的;但在某些特殊或特定情况下,这种发展趋势可能会发生改变,原本不会出现的结局和结果出现了、发生了,这种发展趋势和结果,具有偶然性;而这种偶然性中又 间接引起危害结果。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要把先前行为与最后结果视为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上述两种不同的解释中,都提到了另一行为和自然力或事件。这与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283.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因果关系又各有其特点。 一、刑法因果关系的概念 因果关系本来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后来被引入刑法中。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页 [2]王作富主编,《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参见《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43页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589.html -
了解详情
der objektiven zurechnung,或称客观归责论)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理论。作为解决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替代性理论,客观归属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 年版,第487488页。 参考文献: [1][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m].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3770.html -
了解详情
这一危害结果,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如果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已由行为人先前的交通肇事行为所致,行为人事后逃逸,对行为人只能 出版社1999年版,第426页。 3 黄清明,《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4 高铭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11138.html -
了解详情
这一危害结果,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如果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已由行为人先前的交通肇事行为所致,行为人事后逃逸,对行为人只能 出版社1999年版,第426页。 3 黄清明,《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4 高铭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77837.html -
了解详情
一个桥梁作用。只要从因果关系这一客观存在的联系入手对其进行限定,就可以对中立的帮助行为的可罚范围进行厘定。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一般指危害行为与法 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涉信息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法律规制研究(项目号:14ZDB147)的阶段性成果。 ⑴参见时延安、韩晓雪:《出租车司机容留他人在车上吸毒应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691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