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序强调的是信息相互交流和公开。通过审前程序,当事人可以交换诉答文书和相关证据,充分了解对方当事人的攻击和防御方法,有针对性地展开防御和攻击, 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13页。 [12]米尔顿德哈林:《美国民事诉讼程序概论》,上海文学院法律系译,法律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03页。 [13]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143.html -
了解详情
,是法律移植过程中所应当避免的。我们应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对相关的问题进行通盘的考虑和处理。这正如有学者所强调:法律的移植是 权威的现实反思[N].法制日报,2008 -02 -03(16). {7}廖中洪.中国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4.56-57. {8}王甲乙,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185.html -
了解详情
还可以成为一部法律制定、修改、完善的框架和指南。从总体上说,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内容和体例结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从1991年制定到现在的十 过程就是收集提供证据、运用证据、认定证据,并根据证据证明的事实做出民事裁判的过程。证据与民事诉讼的许多程序、制度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许多主要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2697.html -
了解详情
,对其进行严格的规范和修改就显得必要。笔者认为,应当尽快制订相关规则,以求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进行严格的程序规范和重新定位。 严格规范刑事附带民事 监督机制。 对调解书的不可上诉似乎无可非议,那么再审尤其是在上级法院启动的再审程序对防范不法主义就显得特别重要。而现行法律对申请再审条件的苟刻限制显然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422.html -
了解详情
,一旦发生这种转移,对方就要承担证明该主张不能成立的责任,而且根据最高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在涉及医疗事故纠纷、产品质量纠纷、环境污染侵权纠纷等特殊案件中, 》,《法制资讯》2008年2月29日。 [10]参见张素莲:《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实务问题研究》,《刑事审判要览》总第12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590.html -
了解详情
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种审判程序就是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所谓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的同时,对与引起该案件的行政争议相关的民事纠纷一并审理的 所有权和使用权有争议,当事人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这是一种前置程序,表明行政确认权如同行政处罚权一样,是行政机关专有的行政权力。如果人民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509.html -
了解详情
开庭审理并不以当事人双方自行形成攻击防御态势的诉答(英美法上称pleading)作为程序前提。另一方面,包含有败诉等实质内容的判决原理上都必须经过开庭审理才能够做出 程序都更深地介入当事人之间的攻击防御过程紧密相关。可以看出,就应否引入答辩失权而言,我国民事诉讼的程序结构及制度背景都大异于英美法系而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043.html -
了解详情
之一,并不能当然地发动民事再审程序。 2.当事人的范围过窄,使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无从得到有效的保护。根据我国民事诉讼再审的当事人应该仅限于原 诉权相似的申诉权,因此其申诉就算具有法定理由也必须借助检察院或者法院启动再审程序。当事人并不是对所有错误的生效裁判都会申请再审,可能基于各种考虑或认为承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5279.html -
了解详情
对法院来说也是驾轻就熟的工作,不会带来政治上的风险[1]。 (二)前置程序给民事诉讼及投资者带来的消极影响 1.违背了“司法最终审查原则”。就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而言 关系推定为基础进行了分配,即,原告就存在虚假陈述行为(因)和因投资相关证券而产生亏损(果)负举证责任,被告就其抗辩的事实负举证责任。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02.html -
了解详情
受当时历史背景、人文条件以及权利意识的影响,从现在的角度看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规定上十分简陋,存在诸多问题。此后的1996年《刑事诉讼法》即现行 年来法学界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不断批判。近几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也多次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司法解释,以期统一和解决相关的法律适用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6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