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单一行为,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行为人的主观目的认定绑架罪。换言之,绑架罪的构成要件行为是行为人以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他人或者以实力支配他人。如此 法律出版社2015年第6版,第395页。 [44]即使行为人没有重伤的故意只有轻伤的故意,但只要造成重伤结果,行为人对重伤具有预见可能性,就应当适用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1199.html -
了解详情
,或者虽然指明行为人存在具体违规行为,但根本就不分析这种所谓的交通违规行为通常能否导致事故发生,或者说,在该案中这种违规行为是否系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认定逃逸致死,不以逃逸前肇事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不管是造成被害人轻伤、还是重伤,甚至没有导致任何人死伤及重大公私财产损失,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8973.html -
了解详情
的解读,是没有任何解决出路的。 以上争论的核心其实在于,对致人死亡能否由间接故意构成,多数观点认为因逃逸致死只能出于过失,至于理由,无非是两点:其一,将 而判处3年至7年的有期徒刑。总之,致使被害人受伤而逃逸的,就存在由轻伤转化为重伤、由重伤转化为死亡的抽象危险,处罚肇事逃逸就是要求肇事者积极救助伤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2683.html -
了解详情
德国刑法[14]与日本刑法[15]规定的事后抢劫的前提罪名均仅为盗窃罪,抢劫行为人能否成为事后抢劫的主体,是个问题。德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由于抢劫罪完全 行为,或者当被害人或其他人的行为明显超过正当防卫限度,以致对盗窃行为人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时,行为人为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免受不必要的侵害,而实施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467.html -
了解详情
而且,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实际上已经出现死亡的后果,这已不是身体伤害本身能否同意的问题了。 3. 重伤标准在我国刑法语境下缺乏规范性能力 根据前两点的论证, 。 规则2:除此之外,在得到被害人同意的情况下,以下行为均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a. 致人轻伤的行为; b.致人重伤但伤害手段不是特别残忍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678.html -
了解详情
男女关系。被告人得知后与被害人发生打斗,打斗中被告人砍了被害人两刀,构成重伤。在法院审理期间,被害人表示原谅被告人的过错,要求法院对被告人从轻处罚 期间再次危害社会的,应当追究其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的责任。 (三)探索轻伤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新机制 刑事和解是被告人与被害人就刑事部分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9343.html -
了解详情
来运用。比如,客观归责论从违法性阶层中找出被害人承诺或同意作为判断能否归责的准则,并据此排除构成要件符合性的成立,从而将原本属于违法性的阻却事由变异为构成要件 ,何来客观归责论对死亡结果可否归责于行为人的探讨?或者如甲杀乙,乙受轻伤后在医院医治过程中感染破伤风而死的案例,当客观归责论者在讨论其中的归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799.html -
了解详情
没有造成损害后果的,就不成立犯罪,自然谈不上犯罪未遂的问题,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罪就是这样的情形。如果仔细考察法定刑,可以看到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第一档 复杂化的嫌疑。 是否在犯罪论上坚持实质说,涉及到能否坚持构成要件的观念,能否坚持法益保护原则,能否坚持罪刑法定主义这些根本性问题,所以在未来我国刑法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5201.html -
了解详情
实行行为导致最后结果的发生可能性高低。对被害人实施危及生命的重伤,和只对被害人造成轻伤相比,虽然后来都介入了医生的重大失误,从而引起被害人死亡,但重伤行为更容易 :制造法所反对的风险;实现法所反对的风险;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按照客观归责理论的逻辑,能否进行结果归责,需要依次进行以下检验:①第一层次,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560.html -
了解详情
根据。固然,重伤结果与轻伤结果相比,只有量的差异而并无质的不同,但是,对于某种结果能否成为加重结果,需要强调的是对基本犯的构成要件以及罪质范围 中国刑法新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7页。 ⑻肖中华:《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0页。 ⑼高铭暄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80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