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即行为人能够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危害程度和刑事违法性,并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向、实施时间、地点和 ,生理性醉酒犯罪因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有辨认和控制能力,自然应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而病理性醉酒犯罪是由于行为人饮酒引起精神病发作,对自己的行为无辨认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9141.html -
了解详情
自己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即行为人能够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危害程度和刑事违法性,并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向、实施时间、地点和 认为生理性醉酒犯罪因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有辨认和控制能力,自然应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而病理性醉酒犯罪是由于行为人饮酒引起精神病发作,对自己的行为无辨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7291.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为得到了被害人的同意。因此,从生命权本身出发探讨“同意杀人”的行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在法律上有权处分自己的生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的犯罪阻却事由。 在理想主义的刑法(严重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完全一致)中,一个刑法意义上行为刑事责任的有无与轻重,取决于并且仅仅取决于该行为社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42.html -
了解详情
,实质上是一种违法行为。 三、追究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财产追索债务违法行为刑事责任的必要性 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财产追索债务不仅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利,同时由于行为人 扣押他人财产,则构成其他犯罪。 因此,非法扣押他人财产追索债务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时,就构成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财产罪并承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225.html -
了解详情
中,出于各方面的考虑,犯罪嫌疑人的近亲属往往会要求办案人员不予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此时,公安、司法机关的办案人员常常会陷入困惑。笔者认为这种困惑大可不必。从犯罪学的角度来讲,犯罪必须具有以下特征:一、社会危害性;二、刑事违法性;三、应受惩罚性。只有三者都具备时方符合完整的犯罪特征,缺一不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349.html -
了解详情
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还有人认为此类协议是无效的,此类协议是侵害人为了躲避刑事责任而签订的,属于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笔者认为,对于此类“私了”协议应当 侵害了国家的公共管理秩序,因此仅获得受害人的谅解并不能免除其刑事违法性。是否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也不是受害人能够控制的,也不以受害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2921.html -
了解详情
数罪,其量刑大多有显著的差别。本文对罪数理论进行了概述,根据理论对刑事司法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主张反对罪数理论实用主义和罪数理论机械教条主义。刑法 此说仍有缺陷。构成要件符合性只是犯罪成立的条件之一,行为构成犯罪,还必须具备违法性和有责性,否则犯罪就不能成立。所以,行为符合构成要件的次数不等于犯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256.html -
了解详情
挪用公款犯罪的客观要求,故不构成犯罪,根据刑法十三条规定,不认为是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另一种观点认为,挪而不用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之 实质行为,处于次要地位。 因此挪而不用的行为已构成了挪用公款罪,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当按照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定罪,只是在量刑时依据移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932.html -
了解详情
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时指出: 根据苏维埃刑法,只有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能负刑事责任。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主义刑法不可能保留资产阶级刑法著作中根深蒂固的那些 刑法教科书将正当行为称为排除犯罪性行为。因为正当行为既排除社会危害性,又排除刑事违法性,也就是排除犯罪性,并对排除犯罪性行为在犯罪论中的体系性地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93.html -
了解详情
适用刑法规范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待评价的行为是否具有合刑法性,即刑事违法性。[47]前苏联-俄罗斯刑法理论关于犯罪和犯罪构成的论述即是如此。 在 立场规定行为构成(Tatbestand)是法定构成、法律构成,将它与刑法分则的刑事法律规范的处理部分等同起来。[53]而前苏联刑法主流的观点认为,犯罪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4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