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到物权公示原则,不动产物权变动以登记生效为原则,以登记对抗为例外,可见不动产登记制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物权法即便 叫附属法。不动产登记法或者不动产登记条例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要在物权法中规定下来,因此现在的物权法草案(第二次审议稿)对不动产登记的问题作了一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489.html -
了解详情
制度,而不是作为取得时效的规则加以规定。德国采用的是客观善意主义,在德国物权法中,不论是动产还是不动产皆可发生善意取得。 《日本民法典》第192条规定:对 是肯定说和否定说之分。否定学说认为,民法物权保护制度的基础是公信原则,按照物权法的一般原则,物权变动应当遵循公示原则,否则不能产生法律效力,它直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218.html -
了解详情
对抗要件主义和生效要件主义之别,我国立法应坚持生效要件主义的一贯立场并将之在物权法中做彻底性规定,确认现实交付、简易交付、拟制交付三种交付类型,不规定占有改定 。所以,动产交付虽然是合同法上的一项内容,却更是物权法上的重要制度,是动产物权的最主要的公示方式。我国现行法律仅《民法通则》第72条和《合同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54.html -
了解详情
的责任而不是宣告合同无效。4、适用的法律规范物权行为适用物权法规范,受制于物权法定主义、物权公示公信、物权绝对等原则;债权行为适用的是债权法律规范,受制 不动产登记制度,世界许多国家均确认为是物权法律制度中的物权变动的公示公信原则方法之一。把物权法律制度中的有关规定用作债权的生效要件,关系显然不顺,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22.html -
了解详情
,依占有的外在表征,就可以认定物权归占有人所有。动产物权的善意取得是物权公示公信力的典型表现。世界各国民法,普遍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我国民法的理论与实践亦 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维护交易安全,又可以全面贯彻物权公示原则。三、物权立法的结构体系我国未来的物权法结构体系应当如何构造,学者们的看法颇不一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25.html -
了解详情
三部分有详细论述)。一项担保物权如果不能解决其公示方式问题,则其不仅难以运作,而且也难以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第三,在物权法中规定让与担保还存在现行法制上 与担保并无单独存在并在立法上规定的必要。即使要规定,其公示方式也不成问题。因为不动产担保有登记制度可以直接援用。惟应注意的是,登记时应登记为“为担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900.html -
了解详情
人,所以各国民法对此项制度多采批评态度,这也正是导致优先权衰微的一个原因。在如何解决物权公示制度与优先权的冲突,补救优先权欠缺物权公示性缺陷的问题上,各国 我国目前立法仅局限于破产债权的特殊保护,应在我国实体法即未来的物权法中明定其为一种物权,而对特别优先权,参考各国立法例,以法定抵押权或者法定质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82.html -
了解详情
中国物权法的基本思路》一文中,就没有将物权公示列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49].笔者认为,物权公示与物权行为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必然联系,事实上,无论是否承认 在从宏观上考察了物权公示和物权变动的关系后,不妨进一步思考公信力与物权变动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如果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则在动产交易中,交付并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68.html -
了解详情
,或者以当事人一方的内心意思为要件。有人认为,物权行为理论直接为物权制度中的公示原则、公信原则、占有制度、登记制度等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这也是不完全 的需要,法律宜采取公示原则和公信原则。(五)因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固有的缺陷,原有的积极作用在现代法上也被善意取得等制度所取代,我国物权法不宜引进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456.html -
了解详情
其他受物权法规范的物权原则上都必须按照公示原则,通过一定的公示方法进行公示。具体来说,根据对世性的特点,以下几种权利可以考虑在物权法中予以规定:第一 与其固有传统一致,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所以在民法的各个部分中,最难国际化的就是物权法。例如,德国物权法中的土地负担制度,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独特的。物权法的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00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