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但理由又各不相同。有论者只是简单地基于立法规定而认为应 巨大和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才适用死刑。对于盗窃罪中的死刑不可作比较,也就是说,两者的最高法定刑不存在区别,都只能在无期徒刑以下判处刑罚。但是,信用卡诈骗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5681.html -
了解详情
构成抢劫罪。[54] 笔者认为,本案被告人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既遂(犯罪金额为9800元)和敲诈勒索罪未遂(未遂金额为5000元+30000元),应当数罪并罚。对案件中 相统一,成立侵占罪的既遂。 (三)盗窃罪与诈骗罪 盗窃罪与诈骗罪侵害的法益都是他人的财产权,都属于取得罪和夺取罪(占有转移罪),不同之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3071.html -
了解详情
针对被害人支配财物的可能性的侵犯形式上,违反被害人的支配意愿,也正是盗窃罪与敲诈勒索罪和诈骗罪的区别所在。 在大多数场合,谈到被害人对财物的占有时, 与储户之间还有很多增加安全性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实施,例如,为了防止小偷同时偷走银行卡和回复确认的手机,储户可以与银行约定特定的回复字符,为了防止小偷从以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9038.html -
了解详情
间接正犯与三角诈骗,体现了对被害人意愿的尊重。 【关键词】被害人同意 盗窃罪 打破占有 盗窃陷阱 被害人同意是刑法总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作为一种 针对被害人支配财物的可能性的侵犯形式上,违反被害人的支配意愿,也正是盗窃罪与敲诈勒索罪和诈骗罪的区别所在。 在大多数场合,谈到被害人对财物的占有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8820.html -
了解详情
的立场。早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Wegscheider就提出通过对构成要件的目的和体系解释来取消法条竞合。这一观点基于对法条竞合本质的分析,揭示 侵占行为外,还与贪污罪一样包括了所谓窃取、骗取行为,{101}另一方面又忽略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法定最高刑明显高于职务侵占罪。难道通说会认为,利用职务上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683.html -
了解详情
盗窃罪的对象不包括财产性利益,同时考虑到刑法对盗窃罪和诈骗罪的处罚相同,因此,日本将通过计算机盗窃财产性利益的行为拟制为诈骗,这样既可以简化法律 损失。故而,这种情形还是属于利用计算机冒用信用卡,构成犯罪的,应当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对于行为人捡拾他人信用卡后,在ATM机上取款与在银行柜台使用或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886.html -
了解详情
。⒁ 其二,在我国,行为人捡拾他人信用卡后,在ATM机上取款的,应认定为盗窃罪。行为人捡拾他人信用卡后,冒充持卡人在银行柜台使用或者在特约商户购物、消费的 盗窃罪的对象不包括财产性利益,同时考虑到刑法对盗窃罪和诈骗罪的处罚相同,因此,日本将通过计算机盗窃财产性利益的行为拟制为诈骗,这样既可以简化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486.html -
了解详情
偷还是骗,来区分盗窃与诈骗。[5]但类似的说法,并没有为合理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提供标准。例如,A为了非法占有商店的西服,而假装试穿西服,然后向营业员 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不应当说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60.html -
了解详情
维持认识错误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或交付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根据诈骗罪的构造,至少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对方必须是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财产 存在处分行为难以认定时,可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关于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在行为人仅实施了欺骗行为或者恐吓行为时,分别以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在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249.html -
了解详情
有些场合,由于存在某种主观要素,行为就被合法化。例如,正当防卫中的防卫意思和紧急避险中的避险意思等即是。这种要素被称为主观的正当化要素( subjektive 认为计算机等机器也可以成为欺骗行为的受骗者,那么,就几乎不可能区分诈骗罪与盗窃罪。例如,根据机器可以成为受骗者的观点,将普通铁币投入自动贩卖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97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