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的证据通常被集中控制于不负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或第三人手中,对此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收集制度并未进行相应改革,致使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原告缺乏足够有效的证据 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2期。 [16] 吴如巧:《试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模式选择》,载《河北法学》,2011年5月第5期。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7146.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的证据通常被集中控制于不负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或第三人手中,对此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收集制度并未进行相应改革,致使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原告缺乏足够有效的证据收集 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2期。[16] 吴如巧:《试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模式选择》,载《河北法学》,2011年5月第5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4995.html -
了解详情
那么它又是何种问题以及如何去确定谁来证明?为避免论述陷入空泛,笔者试从司法实践中的常见案例出发,并运用法律解释学方法[3]切入上述问题。其意义在于,一方面 的事实认定?该问题在实践中一般被称为文书真伪的举证责任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与此关联最为紧密的规范是《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0408.html -
了解详情
行政责任不同,行政民事连带责任允许受害人可以向行政主体和私人中的任一方要求赔偿,并不要求权利人必须对二者的赔偿比例进行举证。此种制度安排对受害人寻求法律救济极其 现行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制度进行改革。 (一)行政救济中的第三人 以行政诉讼为例,参加诉讼的第三人的条件是通过申请或者法院通知,私人被列为第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6881.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制度意义又具有政治意义[6]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在民事诉讼中,强调裁判中立、严格回避制度、贯彻公开审判、强化庭审功能、落实举证责任、加大执行力度近年来,全国 .275.如同阴阳互补、雌雄交合而生育后代,民事诉讼中的程序与实体,前者显性存在,后者隐性潜伏,实乃诉论之一体两面,难分主次彼此。近年来,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290.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调查起指导作用。《第三稿》把证据部分专设为一编,包括一般规定,举证责任和各种证据方法,可谓体系完善,但却将自认放在作为具体证据方法的当事人陈述中 课题的研究成果。 [2]赵钢,刘学在.试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J〕.中外法学,1997,(3). [3]江伟.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385.html -
了解详情
产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造成两院在民事抗诉案件再审程序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因此,有必要对民事抗诉再审程序问题进行研究,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期 法院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民事诉讼改革,其中重要贡献之一就是确立了当事人主义模式,法院不大包大揽诉讼中的调查取证,举证质证义务,举证证明主张的责任转由当事人承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261.html -
了解详情
无区别。“只有在民事诉讼中不实行‘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确立‘盖然性占优势’或更灵活的证明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以及崭新的庭审方式。”[②]第二种 《试论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118页。[⑨]陈珺:《实质真实证据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27.html -
了解详情
无区别。“只有在民事诉讼中不实行‘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确立‘盖然性占优势’或更灵活的证明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以及崭新的庭审方式。”[②]第二种 《试论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118页。[⑨]陈珺:《实质真实证据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77.html -
了解详情
基本矛盾,表现为持续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利益需求与持续增长的环境保护的利益需求之间的冲突[30]。在诉讼领域中,举证责任的分配等方面应遵循 预防原则在〈土壤污染防治法〉中的构建》,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年8期。 [26]张旭东:《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程序规则思考》, 《法律科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4467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