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从字面上看,结果与危害行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或者说两者之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而后果与危害行为之间的关系似乎可以间接一些、偶然一些,只要两者 结果加重犯,分别探讨其未遂形态问题。 第一,对于(3)类过失行为+过失造成重结果的结果加重犯而言,只要加重结果发生,就成立犯罪既遂形态。因此这类结果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16.html -
了解详情
的具体内容时,又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立法层面(因为刑事立法问题及角度都是客观存在的),此时,往往在一方面仍然从司法角度去分析立法问题,另一方面则在不知不觉中转换到 的因果关系和刑事责任基础,而必然偶然两分说则认为两种因果关系都可以成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和刑事责任基础,两种学说结论不一但方法无异,都将因果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20.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责任,就必须确定该结果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亦即 要确定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结果只有与行为之间存在这种特定 学者还甚至归纳 了多种考虑,认为在我国不宜规定无过错责任原则[5]。 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劣,环境犯罪层出不穷。大气污染使空气质量恶化,全国各地 大小烟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176.html -
了解详情
复[1993]8号《关于人民法院应否受理当事人不服治安管理理处罚而提起刑事自诉问题的批复》。该批复对于当事人不服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就同一事实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本案一审法院认为,二被告人侵入住宅的行为与自诉人的轻微伤后果不存在认定非法侵入住宅犯罪所必需的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该结论错误地将非法侵入行为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8720.html -
了解详情
在其他犯罪中也许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但在玩忽职守罪中应该成为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因为玩忽职守是一种不作为,这种行为并不必然导致结果 疑难问题解析与适用[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184.[2]赵秉志。新刑法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780.[3]同[1]187页。[4]张明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12.html -
了解详情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从上述规定 。要将某结果归责于行为人,那就必须证明该结果是与行为人的行为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对行为人要适用逃逸致人死亡情节,就必须根据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59096.html -
了解详情
动静来确定行为范围;其次将行为纳入因果流程中确定其与结果的发生是否具有自然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最后, 根据法益侵害的客观危险性这一实质标准认定实行行为。 犯罪论体系之中进行判断。然而, 从实行行为的进路出发选定刑法上的行为完全颠覆了以上判断顺序, 很容易陷入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之中。也就是说, 实行行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55611.html -
了解详情
的基础上,确立共谋共同正犯脱离制度,不仅是弥补刑法理论中现有犯罪停止形态理论在解决共犯退出问题上的不足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有利于完善我国共同犯罪理论体系,进一步 共同正犯而言,欲切断与其他共犯行为和结果上的因果关系,只需自动放弃犯罪并将其欲脱离共犯关系的意愿告知其他共犯即可。 1.自动放弃犯罪。对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2058.html -
了解详情
救助,或因在正常治疗期间引起并发症,导致被害人不治身亡。由于上述情形中,被害人的死亡虽介入了路途遥远、并发症等因素,但这些介入因素在任何人受伤过程中都有可能 的情况,致被绑架人死亡,这种异常介入因素中断了绑架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张某等人仅对其绑架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而无须对被害人死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6044.html -
了解详情
cause),或称近因理论(proximate cause),也得以确立。最初该法律上的因果关系采直接结果(direct consequence)理论,侵权行为发生后,只要没有外来事件 我国刑法学在因果关系问题上的主流学说采用的也是条件理论,而非相当性理论。参见〔英〕哈特、奥诺尔:《法律中的因果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035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