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有三个方面1、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 虽然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都是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构成的,也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而在学界部分学者认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并不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750.html -
了解详情
,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 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解释》,“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9308.html -
了解详情
,如何定罪处罚应该具体分析: (1)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在逃逸过程中又第二次违章肇事致人死亡的,构成另一独立的交通肇事罪,但不应与前一交通 下主动赔偿受害人及其亲属民事上的损失,这样也可能降低自己的刑责。 14、交通肇事罪和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的区别? 本罪与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两者都会出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0027.html -
了解详情
肇事,如何定罪处罚应该具体分析: (1)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在逃逸过程中又第二次违章肇事致人死亡的,构成另一独立的交通肇事罪,但不应与前一交通 下主动赔偿受害人及其亲属民事上的损失,这样也可能降低自己的刑责。14、交通肇事罪和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的区别? 本罪与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两者都会出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9786.html -
了解详情
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 行为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的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故意,就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当伤者医治无效死亡后,唐某仍然坚持不报案,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6717.html -
了解详情
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交通肇事罪 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3200.html -
了解详情
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 行为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的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故意,就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当伤者医治无效死亡后,唐某仍然坚持不报案,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2445.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3、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驾车逃跑,在逃逸过程中对撞轧多人致一人或数人死亡。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放任另一种肇事结果的发生,对于这种间接 这种阶段上行为又成立故意杀人罪。此时应对行为人进行二罪并罚。因行为人对二次肇事有间接故意和过失之分,我们应分别处理。第一、如果行为人的第二次肇事行为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9822.html -
了解详情
肇事行为的及时有效规制是不利的,需要我们认真评估、思考及设计。 (一)现行刑法具备规制水上交通肇事行为的基础 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了交通肇事罪 。虽然上文中笔者认为《刑法》第133条仅将逃逸致人死亡作为适用7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罚的规定不完全符合水上交通肇事行为中某些特别重大人员伤亡的情形,但依据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454.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即不能成立故意杀人罪,而应仅构成交通肇事罪一罪。至于其逃逸行为,则只是交通肇事的加重情节。如果行为人对肇事情况不明知,而驾车继续行驶,这种情况下 具有故意,也不能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综上所述,在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中,若逃逸人主观上具有故意且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时,逃逸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451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