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公用场所及其设施的总称。《刑法》第291条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以及201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 意图作为刑法的规范用语用来表示犯罪目的。例如《刑法》第243条关于诬告陷害罪的规定用了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表述,刑法理论一般认为此处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0870.html -
了解详情
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中,鼓动不满和煽动性的言论是当时英国刑法就有关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条文措词。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直接点明了刑法规范的精确性即明确性与其效果性 陷害罪要法定从重?因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特殊身份说明了这类犯罪主体对诬告陷害罪的刑法规范有着较大的预测可能性。为何累犯要法定从重?因为前犯的经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7644.html -
了解详情
解释)某种目的以揭示、补充犯罪故意的意志要素。例如,诬告陷害罪的客观行为是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从该行为并不能够推出行为人具有犯罪故意,如果 。 [17]前引[13],张明楷文。 [18]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马义词犯侵犯著作权罪二审刑事裁定书(2015)苏知刑终字第00005号。 [19]鲁力、潘永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5107.html -
了解详情
共同说已经完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客观主义为基础的行为共同说。 在“数人数罪”这一点上,客观主义的行为共同说承袭了主观主义的行为共同说的精髓,但观点有 减身份犯的规定。例如,《刑法》第243条第2款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据此,在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共同诬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4030.html -
了解详情
有着强大生命力和无处不在的重大影响。主观主义的主观性任意性等天然缺陷容易导致擅入人罪,惟有远离刑法主观主义并构建以客观主义为基石的刑法立场,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 他人的罪证。建瓯法院于1997年作出了判决:被告人黄A犯诬告陷害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12] 案例二:1997年某日18时,哈尔滨铁路分局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4953.html -
了解详情
有着强大生命力和无处不在的重大影响。主观主义的主观性任意性等天然缺陷容易导致擅入人罪,惟有远离刑法主观主义并构建以客观主义为基石的刑法立场,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 他人的罪证。建瓯法院于1997年作出了判决:被告人黄A犯诬告陷害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12] 案例二:1997年某日18时,哈尔滨铁路分局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4947.html -
了解详情
为对人民法院的裁判负有履行义务的人,其中包括负有协助人民法院执行裁判义务的人;妨害作证罪的犯罪主体多为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二)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 证人罪,侵害的是司法相关的正常诉讼活动和公民依法作证的权利;诬告陷害罪侵害的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四)犯罪的客观方面,具体表现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130.html -
了解详情
的价值,因此,灵活性最终不能拆毁确定性。 【关键词】刑法之确定性 刑法之灵活性 法治 罪刑法定 一、刑法之灵活性:一种可欲的追求 在人类社会法律实践的历史中 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才构成诬告陷害罪;《刑法》第261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80.html -
了解详情
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才构成诬告陷害罪;《刑法》第261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 通过塑造法律的确定性而服务于法治,后者通过增加法律的灵活性而服务于法治。虽然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具有确定性,但是模糊性语言在刑法中仍然大量存在,比如《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40.html -
了解详情
的情形,虽说已经开始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但尚不具有侵害诬告陷害罪所保护的法益的现实危险性。⑧ 又如,由于《刑法》对大多数犯罪的构成 其他方式进行教唆,就应视为教唆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因此,在被教唆者没有犯被教唆罪时,教唆犯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当然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未遂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25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