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想象竞合犯处断。如果对甲的伤害未达重伤程度的,应作为量刑情节考虑。 关于同一性质的因果关系错误。刑法中规定的一些犯罪要求实际发生特定的结果为 个,成立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死罪[5]。但是根据法定符合说,从整体上把握行为人的一系列行为,可以看出相当的因果关系,不阻却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在我国的学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88.html -
了解详情
才有可能去寻找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在寻找这种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过程中,才能确定是否构成此罪以及准确认定本罪的行为主体。[9] 因而在该罪 I,3.Au f.,C.H.Beck 1997,S.159,转引自张明楷:《犯罪构成理论的课题》,载《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秋季号,第264页。 [3]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103.html -
了解详情
和实害犯的明确区分就荡然无存了。对于这种观点,我曾经在去年《法学研究》第5期的一篇论文中提出过反对意见,我认为这是一种无视现行法规定,将实害犯更改 上的因果关系的问题。换言之,是把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和归责问题放到风险社会的时代变化中的加以讨论。虽然议论的对象不过是因果关系,看起来是个具体问题,但实际上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404.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意义的原因才是刑事责任的基础。 美国刑法中的法定原因理论和民事侵权法关于责任条件的理论一脉相承。美国法院在处理证券欺诈侵权案件的因果关系时,将其分为前后两 学者认为,美国法院在涉及内幕交易案件的因果关系时,有时也会把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正当的目的与损失的计算方法等相混淆,以致在判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200.html -
了解详情
,可根据下列不同情况具体分析认定:第一,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因过失致人死亡的,应按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如行为人交通肇事后误认为被害人没有受伤或只受轻伤(轻微 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此情况下,被害人的死亡只与交通肇事有因果关系,而与逃逸行为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而不能适用第三个量刑档次。第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16.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论基础)》,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166页。)但相当多的学者(如Traeger、Merkel等)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先行行为不仅限于违法行为,亦 损害结果就会顺乎自然地发生,从而表明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而且系直接因果关系)。如果查明某一行为并不具有使危害结果发生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41.html -
了解详情
、间接因果关系来判断和发现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而德日通说采取的是相当因果关系说中的折中说。不同的判断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2. [10]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47. [11](日)夏目文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3602.html -
了解详情
和过失展开论述。1.非法拘禁与被害人死亡的因果关系认定非法拘禁与死亡结果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宜对死亡的类型进行归类分析。根据非法拘禁期间被害人死亡 对死亡结果有过失,即行为人有非难可能性。非法拘禁行为包含有不止造成重伤、死亡的暴力因素,轻暴力同样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因捆绑过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39976.html -
了解详情
。⑹在本文看来,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其一,直接性是什么含义?如果说直接性只是意味着损害与行为人的行为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或者说,损害能够 ,30 Aufl.,C.F.Mller 2000,S.3. ⑿[日]山中敬一:《刑法总论》,成文堂2008年第2版,第578页。 ⒀Vgl.Zipf,Die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113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