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P328)但无论与英美法系国家相比还是与大陆法系国家相比,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一描述过于含糊且难以操作。因此 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6][德]汉斯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M].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7]陈光中,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491.html -
了解详情
有价值,仍然被用作认定有罪的根据。 3.证明标准不科学且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被确定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理论上的 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154. {3}张子培,吴磊.刑事诉讼法教程[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7:192. {4}陈一云.证据学[M].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415.html -
了解详情
的事实内容;法官是法律事实建构活动的组织者,间接影响法律事实的形成。 【关键词】刑事诉讼;事实;法律事实;建构 【写作年份】2011年 【正文】 案件事实的确定对于 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锁正杰、陈永生:论法律真实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反思与重塑,载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1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431.html -
了解详情
指导司法实践,有利于提高裁判质量,有利于说服公众以便树立司法权威方面做点努力。 刑事审判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去伪存真的过程。去伪是手段,存真是结果。去伪 正当程序来推进法治的目的,确立明确且可操作的误判证明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一)误判的描述 在一个刑事案件中,存在着被告人是真正的罪犯和被告人并不是真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498.html -
了解详情
种一致的或公认的方式去继续盖然性的观念,他们依然没有在民事和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上加以区别。[10]而同时,普通法法系国家却在盖然性理论上相互影响 考察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进展历程可以发现,从1906年修订法律大臣向清政府提请的《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统一民事诉讼法典,最后再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48.html -
了解详情
一点是谁也不能否定的。[14] (P9) 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国语境下的刑事证明责任的第一层含义为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司法工作人员基于职务上的勤勉义务所产生的 经历了长期的思索,提出了神判、拒绝裁判、疑罪从有或从轻、降低证明标准以及运用举证责任规则裁判等解决方法。然而,迄今为止,依照举证责任规则对真伪不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013.html -
了解详情
、正当防卫等证据,这就表明办案法官都不见得能全面接触在侦查阶段形成的有利于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而根据刑诉法第36条的规定,辩护律师可以向 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之上,法律对于刑事证明标准没有作明示性规定,从刑诉法的表述来看,只是规定了公安司法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以事实为根据,必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93.html -
了解详情
和质量都是固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客观性。 另一方面,刑事证明标准具有主观性。刑事诉讼法沿袭了过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规则,要求 是控辩双方调查和辩论的焦点。为让诉讼参与人了解公诉机关指控的具体内容,刑事诉讼法规定公诉人必须宣读起诉书。目前许多公诉人对宣读起诉书并不重视,认为是走过场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329.html -
了解详情
于对行政裁决不服提起诉讼的案件以及原告负举证责任的事项;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适用于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案件[8]。之所以产生上述诸多不同的观点,是因为阐述的 功能,又有维护公共利益,避免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滥用公共利益的功能,因此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应高于民事诉讼低于刑事诉讼;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行政诉讼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247.html -
了解详情
,不能允许仅仅为了实现打击犯罪的目标而恣意侵犯人权的情况出现。既然任何刑事案件的侦查、审判都具有明确的时效限制,如果不对需要查证的案件事实划定一个 和作用。[13]法律真实论者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这就是笔者长期以来强烈反对法律真实证明标准的原因。 (二)用有效或功用来定义真或真理,就会否定有真的命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5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