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度,而应在以下几方面逐步加以完善: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适当限制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范围;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增设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全文共8462字 。这两类案件的界限是:一是是否存在刑事被告人以外的应当对被害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二是被害人或者近亲属是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三是是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963.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公平正义的原则,使当事人的相关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一是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时效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 中进行选择,从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更为便捷的救济方式。 尽管笔者主张赋予被害人诉讼程序主张选择权,但笔者认为要严格限制这种选择权的范围,否则会造成权利滥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927.html -
了解详情
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⑤规定: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 为民、司法便民中的应有之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如何快捷方便地进行诉讼,保护和实现自己的权益。对于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害的受害人而言在附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469.html -
了解详情
案件被害人只能主张物质损失,不能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法释[2000]47号,最高人民法院第1148次审判委员会通过 的要求 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第(九)项的规定,诉讼和仲裁制度只能制定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九条本法第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458.html -
了解详情
设计,也没有程序绝对优先的社会心理基础,所以,不应当选择盖然性占优势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高度盖然性标准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在司法审判上的一 云,证据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18。 [2]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M],法律出版社,414。 [3][德]汉斯普维庭.现代证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913.html -
了解详情
以本解释为准。由此可见,最高人民法院的不同司法解释在精神损害是否可纳入附带民事诉讼问题上存在冲突。[iii] 虽然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精神损害在刑事 克服盲目性。 3、建立财产保管义务人制度 财产调查和附卷移送制度为刑事附带民事判决的执行提供了可能性,但在实现过程中,尚需建立财产保管义务人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806.html -
了解详情
这种折衷主义的处理而达到理想的和谐状态,其相互之间的制约和反制约趋向在民事诉讼的过程中仍然不时地显现出来。例如,一个案件的发生究竟应当取决于当事人 在这项权力上是没有选择性的;也就是说,法律的这项规定意味着检察院必然负有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义务。进而言之,如果检察院在应当行使监督权而没有及时行使的情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768.html -
了解详情
等),若其程序或实体存在重大违法或显著错误的,则纠纷主体还应能够获得诉讼救济。比如,我国《仲裁法》允许当事人请求法院撤销仲裁裁决书,若法院同意撤销的,则 事实上既侵害了当事人的财产权,又浪费了全民所有的审判资源。 因此,缺乏效率的民事诉讼程序是不合理的,尤其是面对着现代社会中权利救济大众化的要求和趋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4601.html -
了解详情
,而只能是条件。 第二,犯罪行为现实地引起损害结果的发生。犯罪行为具有民事损害结果发生的现实的可能性,只能说明该犯罪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备了因果 ,1996年修正后刑事诉讼法没有作出规定。直到2O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4条才明确规定:被告人已经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4483.html -
了解详情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另详见吴玉章.论自由主义权利观(第2章),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76 [6]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理论与改革的探索[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35 [7] 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6.1 [8]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12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