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二者的关系犹如丈量土地的尺子和被丈量的土地。其中,就立法而言,证明标准问题的关键是裁判尺度高低的选择。一般而言,我国法学界均承认,由于定罪直接关系 ,裁判者对此却不可能知晓。显然,这与知情人头脑中已有一个客观事实作为标准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为了推动裁判者的认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我们则应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472.html -
了解详情
裁判和无罪裁判分开仅仅是为了理论上的方便;事实上,对于具体案件而言,在现代刑事证明责任的粘连下,有罪裁判和无罪裁判犹如硬币的两面:对于一个案件,我们或者裁判 第三项的规定仅仅是针对96年前的司法实践所作的进一步具体明确罢了。如果承认证明标准问题直接包含着有罪裁判和无罪裁判两个方面,而且在具体案件中,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471.html -
了解详情
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这里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就是对起诉证明标准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第一项又规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证据来源的合法性必须得到确认2,所有证据都必须经过查证属实3,所有证据与被证明的案件事实之间是有关联性,而且这种关联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承办人员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365.html -
了解详情
在司法实践中也难以贯彻落实。这种要求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和作出判决应达到同一证明标准的规定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有违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刑事诉讼中的 人员提高办案质量,但由于案情的复杂、侦查技术手段和办案人员素质的限制,加上证明过程的不完全(尚未对证据进行质证和辩论)等原因,要求移送审查起诉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61.html -
了解详情
,增加一个可变量以适应“社会危险性”的可变性,运用分层理论来设立“社会危险性”的证明标准:生理条件——即通过对其生理状况的分析,判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备 社会危险性弱化因素在社会危险性的判断中应处于主导地位,除非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影响心理因素的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强化因素在致社会危险性时所发生的作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89.html -
了解详情
维护人类基本伦理价值和维护社会公益,对于涉及自然人身份关系的案件等,应当适用更高的证明标准,表现为在这类案件中不适用自认规则,法院对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仍 所主张的事实进行认定;在对方并未提出任何相反证据时,人民法院也不能直接认定负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对方自认时除外),仍然应当审核其所提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8699.html -
了解详情
足够高的权威性,最高人民法院的主流观点认为:司法实践中理解和把握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则把握: 1、据以定罪的证据均已查证属实 ,以此确定案件事实是否达到了证据确实、充分的程度。 一是正面论证,即论证证明被告人实施暴力行为的证据是否充分。一般情况下,强奸案只有相互矛盾的被害人陈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20218.html -
了解详情
由法官按照自己的良心和理性来判断, 并在其内心形成对案件的确信。确信的标准就是排除合理怀疑,达到实体真实。我国的证据制度,是建立在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 一切合理怀疑。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对刑事案件定案时认定有罪的证明标准,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决,都必须符合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3490.html -
了解详情
法官按照自己的良心和理性来判断,并在其内心形成对案件的确信。确信的标准就是排除合理怀疑,达到实体真实。我国的证据制度,是建立在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 一切合理怀疑。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对刑事案件定案时认定有罪的证明标准,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决,都必须符合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0880.html -
了解详情
法官按照自己的良心和理性来判断,并在其内心形成对案件的确信。确信的标准就是排除合理怀疑,达到实体真实。我国的证据制度,是建立在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 一切合理怀疑。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对刑事案件定案时认定有罪的证明标准,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决,都必须符合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39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