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具备从业条件的执业人员的无知犯罪(德国和日本则称为超越承担过失)以及既没有过于自信(主体不抱有任何希望)也没有漫不经心(主体预见到结果会发生) 违法行为向行政犯罪的转化,有鉴于此,以刑法不宜惩治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为由否定过失危险犯难以成立了。 事实上,行政刑法作为刑法的一个专门分支学科在世界刑法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03.html -
了解详情
的说明。⑴个别判决书虽然也提及管理者、监督者的过失,但只是指出其过失为疏忽大意的过失或者过于自信的过失,既没有具体地说明过失成立的理由,更没有进一步辨明其 的预见义务并非对结果发生可能性的预见,而是对因自己的行为与被监督者的过失行为引起结果发生,两行为之间的可能性的预见。[15]不难看出,前者否认预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13.html -
了解详情
正犯之理论不相符, 自无成立共同正犯之可言。[6 ] ( P313) 台湾学者中肯定过失共犯者有赵欣伯、翁国梁、赵琛、陈朴生等人 前提下, 应当注意避免致人危害, 但由于疏忽大意, 或者由于过于自信, 违反了这种注意义务, 造成了危害构成犯罪。这种过失存在于每个共同行为人的思想中, 因此对他们追究共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284.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共同造成危害结果,但触犯不同罪名,分别以不同罪名定罪处罚。这种关于共同过失犯罪定罪量刑的立法存在以下明显缺陷: 1)对共同犯罪人分别予以定罪量刑会造成 。笔者赞成这一观点。 ①行为人的过失程度 所谓的过失程度是指过失犯罪人疏忽大意的程度或过于自信的程度,它反映了过失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个人缺陷程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02.html -
了解详情
(乙)的谈判。需要注意的是对故意不告知形式要件的,原告方除了引用缔约过失外,更应该诉被告非法利用形式要件,这样对原告更有利, 因为原告可以要求被告履行 Fahrlaessigkeit),即知道损害有可能发生,但希望不会发生,程度似乎比过于自信之过失还要轻些。需要注意的是对故意的损害行为:如故意不告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996.html -
了解详情
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前者叫做疏忽大意的过失,后者叫做过于自信的过失。可见,过失和故意的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实际预见到其 没有按约定完整无损将货物交给收货人,货物途中被盗,承运人的行为应属重大过失,应赔偿原告货物实际损失40250元,返还运费2775元,给付违约金8605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147.html -
了解详情
(乙)的谈判。需要注意的是对故意不告知形式要件的,原告方除了引用缔约过失外,更应该诉被告非法利用形式要件,这样对原告更有利, 因为原告可以要求被告履行 Fahrlaessigkeit),即知道损害有可能发生,但希望不会发生,程度似乎比过于自信之过失还要轻些。需要注意的是对故意的损害行为:如故意不告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332.html -
了解详情
掌握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以及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不同。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3.从处罚 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B. 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7246.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笔者曾提出,复合罪过形式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解决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区分的困难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4] 2.双重罪过形式说 那么,是否可以 的,因此需要行为人对之有所认识与意欲。所以,本罪的罪过形式究竟是故意还是过失,实际上是在追问:行为人对于遭受较大损失结果的心理态度究竟如何?笔者以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582.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笔者曾提出,复合罪过形式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解决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区分的困难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4] 2.双重罪过形式说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 ,因此需要行为人对之有所认识与意欲。所以,本罪的罪过形式究竟是故意还是过失,实际上是在追问:行为人对于遭受较大损失结果的心理态度究竟如何?笔者以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35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