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予赔偿。2001年3月8日法释[2001]7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最高法院精神损害司法解释) 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抚慰受害人,惩罚刑事被告人的双重功能,法律之所以要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主要是通过精神损害赔偿来缓和、消除受害人的精神痛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770.html -
了解详情
证人出庭作证率低…………………………………5 2、书面证言的广泛使用………………………………6 3、证人作伪证后不被追究法律责任…………………7 三、我国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存在的必要性…………7 (一)证人证言存在的理论基础…………………………7 (二)民事诉讼司法实践的需要…………………………8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607.html -
了解详情
公正,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是第一宗旨 ,其立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贯彻诉讼经济原则,避免人民法院,当事人、证人等的重复劳动,在惩处犯罪的同时, 的告知程序 1、明确规定由法院立案庭告知刑事案件被害人及相关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向法院起诉 由法院立案庭告知刑事案件被害人及相关有权提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712.html -
了解详情
如果被告人日后被发现有财产足以赔偿,受害人又没有法律文书支持,依据什么申请执行呢?所以笔者认为附带民事诉讼不应以判决时被告人的赔偿能力作为是否对受害人赔偿请求给予支持的根据,而应按照民事法律的规定,实行实际损失赔偿原则,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切实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保证适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018.html -
了解详情
举证责任的概念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水平分配。 [15]依据这种水平分配标准,传统民事诉讼的原告要承担苛刻的主张责任:原告在诉状中须载明请求权以及主张该 占据了核心地位。 [23] 在德国,有关协同精神的立法早在1877年《德国民事诉讼法》就作出了规定,只不过近年来才采用协同主义的观察视角。以后经过不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784.html -
了解详情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从立法上赋予刑事被害人提起损害赔偿诉讼的程序选择权,让其从权衡自身利益实现程度的角度出发作出理性选择,同时, 的人。这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被害人死亡的,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范围存在局限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516.html -
了解详情
寻求刑罚的正义,要求法院作出尽可能重的刑事处罚,又有着获得尽可能高额的民事赔偿的欲望。在法院已经形成刑事裁判的情况下,被害方坚信被告人已经构成 。 [8]参见前引 [6],Claus Roxin书。 [9]参见刘青峰:《何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几乎不能执行》,《法制资讯》2008年2月29日。 [1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590.html -
了解详情
的加重可以有效地防止被执行人家属不配合执行的现象发生。 (五)建立刑事附带民事执行辅助解决机制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所谓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即在一定范围内对因犯罪遭受严重损害继而直接影响其生存、生活而又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途径获得足额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家属,通过法律程序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545.html -
了解详情
案结期限该如何计算问题,即起算点从何时开始计算?二是先前诉讼调解过程中,所做的调解笔录中记录的在拟订调解协议方案时当事人所 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载中国法院网,2004-03-11。 9、佚名《论民事诉讼中的调审分离》载//lunwen.lawtime.cn,2006-10-26。 10、佚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459.html -
了解详情
,从而达成救济受害人实体法上权利的功能。 (二)法院和法官的积极角色 传统型民事诉讼是建立在辩论主义基础之上的,辩论主义也是事实证据资料收集提出责任 该当事人去发现、搜集必要的证据。所以,在立法论上,我主张中国民事诉讼法应当从正面扩张当事人和律师收集证据的权限和手段,包括实质性地引入Diseovery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31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