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对刑事案件定案时认定有罪的证明标准,不是在诉讼一开始就能达到的,也不是对认定有关程序法事实的证明的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81]樊崇义:《客观真实管见兼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第117页。 [82]陈一云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276.html -
了解详情
活动不断添加或删减着案件事实内容,直至最后,双方都不再有疑问--达到法定的证明标准。差异之处表现在控辩双方之间利益妥协的限度上。在刑事诉讼中,很难 辑){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1}锁正杰,陈永升.论法律真实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反思与重塑{A}.樊崇义.诉讼法学研究:第一卷{C}.北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36.html -
了解详情
所谓严格证明是指证据方法与调查程序两方面均受到法律严格限制的证明方式。在证据方法上,必须采用人证、文书、鉴定、勘验、被告等五种法定证据方法展开调查; [42]根据学者对某市法院在2000年至2004年五年间各类刑事二审案件的实证调查可以发现,发回重审的案件共计104件,其中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发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5014.html -
了解详情
并非任何事实都可以认知。这不但受制于刑事追诉的目标取向,而且受制于人类理性的固有边界。无疑,刑事追诉的目标取向是发现案件的真实。然而,在这一逼近真实的过程 行为,就可以相当清晰地感知这种差别。正是基于此种法价值上的重大不同,我们应当对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的证明标准做出区别对待:违法阻却事由的证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826.html -
了解详情
,而且定案的依据还必须在质和量上能够印证。可以说,这不仅拔高了我国刑事案件的证明要求,而且还使得司法机关由于缺乏证据来源而举步维艰。正如学者所言,在我国 显得过于学究化了。在笔者看来,在现有理论认识的基础上,能否引入以及在多长时间内引入相对真实论的证明标准,关键不在于诸如排除合理怀疑或高度盖然性等类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8925.html -
了解详情
举证责任,更容易实现权利救济。 在证明标准方面。在刑事程序性制裁制度中,对于程序性事实的证明标准往往低于实体性事实,证明要求相对较低。在大陆法系国家,程序性 宣告;二是上级法院在推翻原审有罪判决之后,将案件发回原审法院或者其他法院重新审判,使得案件的审判程序重新启动。对那些严重侵犯被告人诉讼权利、破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884.html -
了解详情
真实标准的分析,我们知道,既使遵循法定的证明标准也不能保证审判人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必然具有真实性,无论这个标准规定得有多高。因此,我们不可能通过主客体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83.{9}熊秋红.对刑事证明标准的思考以刑事证明中的可能性和确定性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3,(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464.html -
了解详情
的知识与技能也不能逃脱人类有限理性的局限,由于这种局限是作为人类整体的局限,因而即使未能发现案件的绝对真相,法官的判决并不会丧失合理性与正当性。因而 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3]龙宗智:“确定无疑-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法学》2001年第1期。[4]张卫平:“事实探知:绝对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82.html -
了解详情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规定》及新《刑事诉讼法》明确将排除合理怀疑作为证明标准,大大提高了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根据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词典》的 。 [1]贾宇.死刑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陈泽宪.论严格限制死刑适用[J].法学,2003(4):5357. [3]大赦国际.2011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9965.html -
了解详情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3条在受贿案件中仍难以运用。 (二)受贿案件证明标准上的缺陷 我国理论界一直将客观真实作为诉讼证明标准,即案件的证明标准是案件 人和被告人不作区分。 [16]参见上引郭文。 [17]汤维建:试论英美证据法上的刑事证明标准,载《政法论坛》1993年第4期。 [18]由于翻译的原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25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