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诉讼当事人理论与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也是基本上以此来规定诉讼当事人,如第108条中规定:“原告是与本案 的合适性作出规定。在这一方面,法院应当发挥其管理和监督作用,审查代表当事人是否具备“合适性”,如果认为不具合适性,则裁定重新推选或者再次商定。同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95.html -
了解详情
重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立法上应当赋予检察官的被告适格。另外,在离婚撤销之诉中,如果对方当事人死亡,检察官应成为适格被告。目前我国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假借 的检察机关来确定均为不妥,应由立法机关在民事诉讼法中明确列举。 有观点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设定的检察监督是事后监督,因此检察机关只能等到诉讼结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781.html -
了解详情
申请。 就起诉要件而言,我国现行民事起诉条件包含了一些诉讼要件,如当事人适格等。在法院立案或受理阶段,对包含实体内容的当事人适格等诉讼要件,双方当事人之间无法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15-16. [9]斋藤秀夫:《民事诉讼法概论》,东京,有斐阁,1981;中野贞一郎、松浦馨、铃木正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68.html -
了解详情
以证据提供、证明责任、证明对象、证明标准以及证据的审核判断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事诉讼证据理论;以当事人适格、诉的利益、诉讼担当、多样化诉讼形态等为主要内容 执分立可以说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例如,日本于1979年将其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执行编加以删除,另行制定了民事执行法;1991年,法国也制定了单行的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913.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的内在要求。案件事实是双方当事人争议的事实,也是法院为了正确作出裁判而必须查明的事实,如当事人是否适格,是否属于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 。 举证时限是指由法律规定或者由法院指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履行提供证据责任的期间。民事诉讼法没有关于举证时限的规定,审判实践中有这样几种观点:1、举证时限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07.html -
了解详情
判断证据,不能随意扩大证据适格性的范围。至于测谎结论是否属于鉴定结论的问题,最高检《批复》已经明确指出,测谎鉴定结论不同于刑事诉讼法上规定的鉴定 更多。[43]虽然其中很多是标的额小、争议不大的案件,但依然有大量的案件必须通过普通程序审理。由于基层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大一部分属于社会弱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359.html -
了解详情
权人迟延提出管辖异议而影响诉讼程序的安定,同时,法律将管辖权异议的提出主体界定为当事人,而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益发生争议或者受到损害,以自己的 实体审理,根据诉讼法理论中的恒定管辖原则,视为受诉法院为有管辖权的法院,以恒定管辖,保证对案件的正常审理。 (二)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主体必须适格,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483.html -
了解详情
问题独立提了出来,而且演化为民事诉讼法中的妨诉抗辩权,成为被告方当事人的抗辩手段。这样,正当当事人的问题就有了其独立的意义。一方面,不具备正当当事人资格 ,虽然避免了这一弊端,但是实质上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通过审理程序,对作为权利保护要件的当事人适格问题进行审理,涉及了实质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实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84.html -
了解详情
,成为德国普通法以后,到普通法末期,实体法与诉讼法才分离。[18]由此,近现代意义上的当事人适格概念才产生。 当事人适格或正当当事人可分为两种:(1)实质的 者与诉讼参与权利者相互游离的现象,有关当事人适格这一概念的问题大都集中在这一点上。[20]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告适格的条件之一是:原告必须是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911.html -
了解详情
的利益以及起诉条件方面应当对其启动加以限制,防止诉权滥用行为的发生。 在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理论上,诉的利益与当事人适格直接相对应。因为分别涉及民事诉讼 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在一般的民事诉讼中,原告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19条向法院提起诉讼并不以提交证据为起诉条件。为了防止诉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307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