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障碍,积极追求或是努力阻止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意志因素的不同,是两种故意区别的关键所在。 (2)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犯罪的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9692.html -
了解详情
(宾语) 这是笔者总结出的罪过公式。 在这个共同的平台上,我们比较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满足于刑法的直接的概括的规定,我们就没有必要进行比较了。正因为我们想进一步深入地认识间接故意与轻信过失的区别,我们才在意识这一属概念的种概念的层次上进行比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2768.html -
了解详情
上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否则,就是直接故意。 2、理论上的辨别之处 一是认识因素上有所不同。间接故意的心理状态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没有发生 建议切实可行。当然,危险犯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认定并不矛盾,如果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为故意时,只要行为足以造成后果的,即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为过失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977.html -
了解详情
上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否则,就是直接故意。 2、理论上的辨别之处 一是认识因素上有所不同。间接故意的心理状态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没有发生 建议切实可行。当然,危险犯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认定并不矛盾,如果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为故意时,只要行为足以造成后果的,即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为过失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910.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杀人判多少年,下文为您讲述。一、如何理解故意杀人罪中的故意?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导致被害人亲人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杀人;民愤极大如犯罪人恶贯满盈,群众强烈要求处死的故意杀人;等等。2、犯本罪,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9719.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即为故意。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 (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3679.html -
了解详情
要件,应承担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首先,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 认为虎金雷意图伤害侯某,结果造成了刘某重伤,虽然没有针对刘某的直接故意,但故意伤害的构成要件已经齐备,至于具体对象的认识错误并不能阻却故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112.html -
了解详情
追求,但也不加防止,而听之任之。另外,从犯罪形态来看,直接故意杀人存在着未遂,而间接故意杀人却不存在未遂。应当注意,对于教唆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和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应当以直接故意杀人论处。由于行为人不属于法定的犯罪主体、不负刑事责任,他们只是教唆者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7836.html -
了解详情
。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3) 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 故意杀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常见的如报复、图财、奸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8469.html -
了解详情
对原因自由行为归责的基础仍然是行为整体引发行为对象出现物质性变化,而实际上直接引发行为对象出现物质性变化的是失去责任能力状态下的行为,造成无责任能力 有论者认为是过失,(23)也有论者认为是过失和间接故意,(24)还有论者认为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25)笔者认为,行为人实施滥用职权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238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