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企业、个人都随时面临各种风险。对于劳动者而言,一旦遭遇劳动风险,就陷入丧失经济来源、生活困顿的状况,这种风险仅依靠劳动者个人和家庭的保障是远远 平等就业和自由择业,赋予劳动者罢工权和用人单位裁员权,协调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 参考文献: [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933.html -
了解详情
理念,一切具有平等基础的社会关系都可以进入民法的视野。如果劳资关系中的双方-劳动力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能够在事实上处于力量平衡的地位上,民法一直调整现代劳资关系也 一系列社会问题:人权状况恶化,社会关系紧张,劳动的非人道化和社会正义的丧失。对于这种劳资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力量的失衡,国家立法必须予以正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835.html -
了解详情
为宜。故笔者建议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应当要求当事人提供劳动能力等级鉴定,并对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作出明确的计算比例规定。 对死亡赔偿金的争议通常只在于计算标准, ,需以该数据乘以平均负担系数(全部人口除以就业人口或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来还原计算出全部就业人口或劳动力人口的平均收入,但统计部门又未公布平均负担系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063.html -
了解详情
对罪犯的劳动状况进行认定。具有劳动能力的罪犯,要按照《监狱法》第六十九条规定严格执行;对于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的罪犯要分别对待,完全丧失劳动 合法权益。 (二)科学地对罪犯劳动改造进行管理 (1)利用泰罗制对罪犯劳动力资源进行管理 泰罗是科学管理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代表人物。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247.html -
了解详情
,不再是什么主人翁。难道我们的企业改革真的如斯所言,是要使职工沦为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吗?显然不是,这种说法是对十五大精神的歪曲,与我党的改革宗旨 其身份所享有的法定权利,因此在发生权利聚合之场合,并不因股权的行使而丧失职工参与权。由此可见,职工参与权是基于职工身份而形成的与股权截然不同的权利类型。依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68.html -
了解详情
相结合,便构成了地主、屋主等等之地位;企业设施的所有人使用他人的劳动力的情形,企业设施的所有权和雇佣契约(劳动契约)上的债权与债务相结合, 思想、法学观点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自然也会“多元”起来,乃至于有人断言“法学思考的确信之丧失”为现代法学的一大特征。[46]至于法律概念,其作为对某类事物之本质属性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002.html -
了解详情
《解释》将平均收入进行分解。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 需以该数据乘以平均负担系数(全部人口除以就业人口或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来还原计算出全部就业人口或劳动力人口的平均收入,但统计部门又未公布平均负担系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752.html -
了解详情
引用的是原劳动部部长李伯勇转述李鹏总理、朱镕基副总理就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指示精神。(参见:李伯勇.认真学习贯彻劳动法,推动劳动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94.{8}李萍,刘灿.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J].经济学家,1999, (6):18-22.{9}苏力解释的难题: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4699.html -
了解详情
。目前,国内外法学理论界对劳动契约的性质存在四种观点:①是身份契约说。此说认为劳动力的给付与受领并非单纯的债务契约,尤其从劳动地位的取得来看,其身份性更加 、下班途中受到的伤害、因工外出期间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项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均应当认定工伤等。工伤赔偿有四种模式:①、免除。即工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724.html -
了解详情
于当地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体现了仲裁中过强的行政化因素,劳动争议仲裁已经丧失了其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核心地位。三是诉讼初始化,当仲裁无法起到息讼 发展。 二、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1、随着农村劳动力在城镇打工数量的不断增加,有关农民工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尽管有一些农民工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99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