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在于此。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的运作方式。我国民事诉讼法从我国国情出发,没有规定完整意义上的当事人举证责任制度,而是吸收了举证 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也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体系的一个必然选择。证据立法对确保司法公正也富于意义。最高法院有鉴于这种实践需求,审时度势,及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495.html -
了解详情
实际上是一个混合体,它以强调实体当事人为主要内容,兼容了程序当事人。也就是说它包括诉讼法概念上的当事人和作为诉讼标的的法律关系主体的适格当事人(正当当事人)。 三章中没有任何有关要求原告在起诉阶段就提交证据的规定。澳门民事诉讼法和法国民事讼法亦是如此。因此,根治我国民事诉讼起诉难的弊病,有必要将证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48.html -
了解详情
体现法典中的许多义务性或禁止性规范的法律后果以维持立法的逻辑结构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对证据部分的立法体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第一,制定统一的证据法典 很狭窄,一般只限于实体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民事诉讼法第108条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规定,在当今利益纷争繁多复杂的情况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89.html -
了解详情
,进而提升裁判品质及司法公信力。[5] 2.社会生活条件变化导致裁判机能发生变化 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关系日趋复杂化,除了导致传统案件数量急剧增加外,另一个突出现象,就是 是法院依职权启动。当事人向法院声请和法院依职权启动证据保全程序,原民事诉讼法都作了规定,现行规定只是对原规定的保留。当事人向法院声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88.html -
了解详情
的主体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当事人是案件的直接利害关系人,有着获得胜诉的强烈动机和欲望,少数当事人为了胜诉甚至不择手段。法定代理人虽然不是诉讼当事人,但他们在诉讼中 247条、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第222条对此也作了类似的规定。德国和日本的自由心证包括了两种情形,一种是案件中有证据,法官是在对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83.html -
了解详情
】缺席裁判是与对席裁判相对应的一种审判制度,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在有关这一制度的设置和规定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从比较、借鉴的角度看,缺席行为 主义[9]。例如,奥地利民事诉讼法第396条、第397条规定:原告或被告于最初开庭期日缺席时,出席之当事人关于诉讼标的所为事实上陈述,如非与证据相反者,应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75.html -
了解详情
表现在法院应在当事人请求范围内,以双方当事人经过辩论的事实和证据作为判决的基础;四是法院在民事诉讼中有义务切实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处分权,尊重当事人自主选择 对案件事实的理解以及收集的证据来作出裁判,这实质上导致了辩论程序的空洞化。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应重整辩论原则,应规定除选举案件、公益诉讼案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902.html -
了解详情
,并由此导致诉讼程序结构上的畸形化,审判机关的职权内涵自然而然获得了不断延伸和膨胀的空间,当事者的诉权话语空间被一再挤压,乃至于由主体性异化为客体性。此外 国家普遍的做法就是如此;然而,将民事证据制度规定在民事诉讼法中的立法成例,并不能作为民事证据法不能独立化的立法障碍和理论障碍,就像大陆法国家的强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11.html -
了解详情
是否切实遵守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确立的调查取证规则。值得注意的是,检察机关需要依据最高法院确定的规则实施监督,而不能仅依据自己作出的规定进行监督。 公共利益的维护者,理所当然地应调查收集这类证据。 从以上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检察机关只要是依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设定的规则对法院的认定事实活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699.html -
了解详情
的合法性要求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其一,要求诉讼证据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形式,即必须以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等七种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 起着非常明显的责任,但是,不能认为仲裁庭在整个仲裁活动中除了裁判以外对于证据的收集无所作为,仲裁实践中,当事人并不希望看到一个消极无为的仲裁庭。 其次,举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47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