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问题: 第一,现行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是实体真实,而不是保障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对抗权和程序参与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 是否构成传闻进行审查。当事人也可以用明示或默示的方式允许对方当事人使用传闻证据。 其次,在例外情况下允许证人用书面证言代替亲自出庭时,应当规定使用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04.html -
了解详情
和法院调查取证的负担,人民法院就开始了以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为指导思想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由此拉开了审判改革的序幕[3]。 审判改革的基本方法就是转移 》(1998年)和《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2001年)等司法解释进一步肯定,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乃至一些中级人民法院出台的证据规则、简易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685.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在终审辩论终结结束后,不得再提出新证据。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的规定体现了这样的思路,但具体规定失 立足于当事人举证,但涉及质证、认证的各个环节,必须有相应的证据规则相配套。证据规则作为如何认定证据的可采性和可信性而须统一遵循的原则,失去其支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190.html -
了解详情
裁判。但在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实体法规范无从适用,人民法院只能根据举证责任规则进行裁判,由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负担不利后果。 二、举证责任的主体 《民事 其也是举证责任的主体。 三、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 从立法上体现对于举证责任的全面认识,始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186.html -
了解详情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1日印发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其中规定了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为庭前准备程序改革奠定 ,因而庭前准备程序改革的内容规则应当据此建立。证据交换给当事人提供了向法官与对方充分展示各自证据的机会,使法院的民事诉讼程序从案件审理前的准备阶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481.html -
了解详情
其实是不完整的、甚至存在着断章取义的错误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新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却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法院当事人对法律事实同 所遭受的损害事实是否是违法行为人的具体行为造成的决定着违法行为人要不要承担受害人诉讼请求上的赔偿要求,即,原告当事人必须举证、论证证明损害事实同违法行为具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474.html -
了解详情
会误导陪审团,或者诱导其仅凭感情因素而作出不恰当的决定;第五,某些证据材料具有不确定性,存在给事实认定带来错误的危险。此外,还有一些诸如公共政策方面 系统的有关证明能力的证据规则更谈不上用其解释具体案例,所以,证明能力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702.html -
了解详情
最早产生于古罗马法。本人想从其渊源着手,就其发展历程,分配规则及目前中国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问题加以论述。英美法系国家的学者一般认为举证责任的 能以无法律规定为由拒绝裁判。所以司法裁量权应运而生。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首次肯定了法官在一定情况下裁量确定举证责任分配的权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982.html -
了解详情
方式改革的深入,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使得有关证据交换的规定逐渐见诸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及各高级人民法院颁布的证据规则中。如1998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 另外这个规定因其部分突破了民诉法的规定而其效力值得怀疑。 (二)我国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重构 基于上述分析及从实际国情出发,我们认为我国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925.html -
了解详情
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r(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是我国第一部比较 完全交由法官依自由心证加以裁量。从历史上看,大陆法系国家无需以一系列证据规则加以指导,并对案件事实问题予以裁决,而是一贯采取无论事实问题还是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6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