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Y作为纯粹的犯罪工具加以利用、支配,因而,应认定X成立间接正犯。由此观之,在直接行为人无故意地惹起法益侵害的结果或者危险的场合,背后者究竟是 就成立共同犯罪,所以,共犯者相互之间的罪名的同一性以及作为共同的犯罪意思之故意的存在,就不再是共犯成立的绝对要件。{49} 1.主观主义的行为共同说与客观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4030.html -
了解详情
,而且主要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特定情况下也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但是不包括故意。[5]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前提的厘定 众所周知,防卫过当以正当防卫为前提, 是过失。因此,就偶然防卫过当而言,行为人的罪过形式既可能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也可能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7087.html -
了解详情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属于以情节加重犯为基础的结果加重犯,同时包含直接故意、间接故意与过失。在方法论上,应将教义学规则纳入刑法解释中,从刑法注释学 提供了这个平台。其实将交通肇事罪的结果解释为客观处罚条件,从而使得交通肇事罪成为故意犯罪,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动,更可以化解传统理论的一系列困境。 二、传统观点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2683.html -
了解详情
其他行为目的,进而放任其对该罪客体的侵害,故此类犯罪行为的罪过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第三种行为类型是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 没有违背自己的注意义务,我们就没有必要探讨行为人是否应该对其予以认识,如在故意犯的场合我们不会探讨行为人是否违背了注意义务,因为其已经明知行为会发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8191.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不需要依靠和借助其他证据,能够单独构成一个完整的证明系统或证明链条,间接证据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才能起到证明作用。[3] 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状况相比 :在无特殊原因的情况下,主动攻击他人,应当基于主观故意。由此可见,对于行为的解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直接证据只能观察到行为的外部特征,而无法直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650.html -
了解详情
国家安全犯罪、恐怖组织犯罪、邪教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恶势力犯罪、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等严重危害国家政权稳固和社会治安的犯罪,尤其对于极端仇视国家 的。如检察机关认为,被告人主观上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间接故意。盗窃窨井盖的直接目的虽然是为了牟利,并非直接追求伤害不确定人群的人身、财产安全。但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37.html -
了解详情
将过错作为大部分违约责任的主观构成要件。在财产上法益间接受损的情况下 ,直接受害人的违约行为既无故意也无过失 ,并不具备违约责任的主观要件 ,无须承担 要求我们在保持法律体系稳定的前提下协调各民法制度 ,适用请求权竞合。在故意造成债权人履行利益以外的扩大损害为目的的不完全给付案件中 ,债务人的行为既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974.html -
了解详情
亲自动手实施符合构成要件行为的直接正犯没有什么差别,对二者基本上可以同等看待。 (二)判断利用人是否成立间接正犯的具体标准 对故意犯来说,行为人承担正犯 犯,甲只能构成帮助犯。 笔者赞同法定符合说。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成立故意只要求行为人对犯罪构成范围内的事实有认识,并不要求行为人的认识与客观事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922.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没有规定不作为犯,这样,最终导致司法操作的难度。但是,假如我们考察义务,间接故意的作为和不作为形式,就会非常容易被证实,二者区别就会显而易见。 而 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在我国,犯罪客体具有层次性,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整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347.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 当行为人认识因素、意志因素可能存在的组合形式。下文便是笔者通过对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四种不同形式罪过心理的逐一分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4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