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所造成的问题, 还是主要起因于法律条文本身的不明确? 第三, 更为重要的是不利于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现实依据何在? 否定论者中不见有人对不同范围内公布 构成作为一种定罪模式, 主要解决什么行为构成犯罪的问题。而违法阻却事由中研究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情况, 主要是解决什么行为不构成犯罪的问题。显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78.html -
了解详情
应该是王文的当然结论。但笔者看不出前后两种情形有什么不同,要说不同的话,仅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防卫的意思。因此,王文所称的违法性无非就是 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的行为,例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依法执行职务、正当冒险行为。[26]这种观点是东施效颦,完全照搬了与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存在根本性差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147.html -
了解详情
一篇评论: 一个正常的人,在正常的生活里,一般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事值得颂扬,什么事应该谴责。但是,如果将他置于生死的边缘时,由于求生 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115.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现代罪刑法定主义原则的源生原则,并不排斥法官对刑法的适用解释。什么是明确性原则呢?日本学者西原春夫从可预测性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明确 、技术性很强的实践活动,需要法学理论知识,特别是刑法解释学知识的指导。刑法中有许多法学专门术语,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对其含义法学理论上往往有深入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906.html -
了解详情
条第2款规定的“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8、紧急避险的。即刑法第21条规定的:“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 停止下来,从而形成犯罪的预备、犯罪的未遂和犯罪的中止。因此,要仔细分析行为人在犯罪的什么阶段,是由于客观还是主观上的原因使犯罪停止下来,从而认定是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875.html -
了解详情
居住而暂时外出无人居住的房屋,或定期作休假、轮流居住的房屋也是住宅。由于住宅的外形结构不同,进入什么范围才视为非法侵入住宅,不可一概而论,应以封闭的空间作为住宅的 损害另一较小的合法权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紧急避险既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也是公民在道义上应尽的一项义务,其目的在于鼓励和支持公民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47700.html -
了解详情
的依据是一个游离于犯罪构成之外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社会危害性概念。究竟什么是社会危害性,具有何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可以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理论上不能界定, 行为、正当业务行为等行为的许可建立在整体利益权衡的基础上,是公共福利的这一利益所要求的;而紧急避险、正当防卫、自救行为等正当化事由的认定是个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3575.html -
了解详情
为违法性全部内容所导致的缺陷,在违法性阶层扩张实质性判断内容(如该案判决中的不存在什么应该视为危险的状况(29))以限缩犯罪圈,遂成为不二法门。 二战后,尽管 直接出罪。可是,这同样是与审判实践相背离的结论:在四要件犯罪论体系下,相当于域外责任阻却事由意义上的出罪(如紧急避险)并未放弃对行为人主观方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1237.html -
了解详情
却事由(或正当化事由)的行为能否成为产生作为义务的先前行为?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紧急避险人对于遭受损害的无辜第三者具有作为义务。对此没有争议。这也是德国 不作为犯,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也必须规范地确定保证人的范围,并说明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认定行为符合构成要件。 不难看出,不真正不作为犯与非典型的真正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959.html -
了解详情
却事由(或正当化事由)的行为能否成为产生作为义务的先前行为?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紧急避险人对于遭受损害的无辜第三者具有作为义务。对此没有争议。这也是德国 不作为犯,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也必须规范地确定保证人的范围,并说明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认定行为符合构成要件。 不难看出,不真正不作为犯与非典型的真正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93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