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现代化的涵义、内容和特质究竟是什么?二是,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法律传统文化进行智识性的探究,对其内容、特质、发展和在民事诉讼中所起的作用等 出国家强制性和严格规范性。民事诉讼中,纵然当事人享有高度的意思自治,但是在国家强制性和严格规范性的制约下,与ADR相比要弱得多。民事诉讼法不仅仅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31.html -
了解详情
所受的损害。我国司法实践中并没有采用纯粹经济损失的概念,许多学者认为,纯粹经济损失所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因果关系解决的问题,可以由法官从因果关系的角度 他的行为,不得在他行为时干涉,不得使他因行为而遭受困扰。合同债权所关涉大多是民事主体的财产利益,而且通常仅仅发生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但是侵权法保护的权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49.html -
了解详情
[19]由此可见,根据通说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诉讼主体应该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当事人、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诉讼第三人;我国民事诉讼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切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但这并不是说二者是毫无关联的,谈到了价值,就必然要涉及价值评价问题,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怎样才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5.html -
了解详情
学说的根本错误在于,它没有彻底弄清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必须在民事诉讼法学中引入实体法理,因而也就不能将理论的逻辑性贯彻到底。今天,在德、日等国家 环境保护、消费者保护、社会公益或公序保护等个体当事人不便独立行使诉权的案件,应当在民事诉讼中引入“诉权转让”或“纠纷管理权”等概念,由与本案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70.html -
了解详情
没有认可间接利害关系人这一概念。因此,间接利害关系人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如何,同样令人费解。由于《民事诉讼法》意旨不明,利害关系人与当事人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不得而知。学理 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案外人和利害关系人之概念又缺乏明晰的界定,让人弄不清楚二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民事诉讼法》修改后,有学者对执行异议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2845.html -
了解详情
所认识者的明白了解。奥地利学者威廉耶路撒冷曾指出:认识二字在通俗语言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兹取譬喻以明之。例如我论道某人,说:我认识他,他 诉讼实行实质真实发现原则,对于民事诉讼实行形式真实发现原则。 实质真实与形式真实的一个重大区别,是法院对于事实的认定是否受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拘束的问题。法院对于事实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500.html -
了解详情
状态,所谓的消灭、终止、死亡含义并没有什么差别,它都是描述了企业法人人格丧失的一种事实。在进行了术语概念的简单分析后,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应当采用 法人的延续,从逻辑上讲,该企业法人当然是民事诉讼中的适格主体。仅列该企业法人为诉讼主体其优点在于符合法律逻辑的推断,便于法官与当事人判断适格的当事人。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456.html -
了解详情
,调解总是与合意、当事人自愿这类正当化基础相联系,而在上述的具体结案中,法官事实上是单方面作出了判断。[10]因此,在清代民事诉讼中,很难说存在着调处 命题。[20]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仍然倾向与认为:在清代民事诉讼中,州县官并不是严格按照制定法来断案的。那么他们是依据什么断案呢?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情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271.html -
了解详情
处理诉讼。可见,发现真相也是其证据立法的宗旨之一。但是,无论是民事诉讼中使用的盖然性标准还是刑事诉讼中使用的排除合理怀疑标准都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诉讼 。因此,证据不同于事实,它只是当事人用以证明其主张的依据或方法。 最后,民事诉讼的证据概念应体现出鼓励当事人积极举证的一般原则,因而不宜对方法、依据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91.html -
了解详情
、处分原则、辩论原则等,但程序选择权却是一个源自我国本土的概念,它是由我国台湾学者邱联恭先生首先提出的。1992年12月13日,丘联恭先生 使当事人选择不同程序成为可能,从而满足了具体诉讼中当事人的个性化需要。 从法理角度分析,程序选择权在民事诉讼中重要意义至少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凸显了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5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