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过失两种。但是事实上,单位经济犯罪中,几乎没有出现过由于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过失。这是因为,单位具有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这种义务是法律赋予单位的,是 结果对周围的环境和居民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这就是由单位实施的过于自信的过失经济犯罪行为。(二)共同经济犯罪研究共同经济犯罪是经济犯罪的一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12.html -
了解详情
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考察行为人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出现究竟是放任抑或是过于自信。刑法理论对于放任,较为通常的理解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漠不关心,发生与否皆不违反其意愿;而对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理解,一般认为,由于行为人过高的估计了危害结果不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又低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0425.html -
了解详情
第一层含义是,主观结果以观念形态存在于行为人的思维之中。对于故意犯罪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而言,这种结果在行为时即已存在于行为人的意识之中,是行为人 ,违法性认识与社会危害性认识必居其一。[6] 笔者认为,我国刑法对于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定义是存在缺陷的。如前所述,根据刑法的定义,犯罪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763.html -
了解详情
一种犯罪行为,司法部门在定性的时候就势必需要清楚被告人的过当究竟是出于故意还是过失,否则就违背了刑法主客观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更不可能真正做到罪、责、 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449.html -
了解详情
意义。 第一种意见认为:胡斌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交通肇事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致人重伤、死亡或者重大公私财产遭受重大 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措施,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该行为,是因为他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最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473.html -
了解详情
第一层含义是,主观结果以观念形态存在于行为人的思维之中。对于故意犯罪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而言,这种结果在行为时即已存在于行为人的意识之中,是行为人 ,违法性认识与社会危害性认识必居其一。[6]笔者认为,我国刑法对于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定义是存在缺陷的。如前所述,根据刑法的定义,犯罪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72.html -
了解详情
,它显然也不具有独立的意义,而完全取决于认知程度。 正是由于在认定故意与过失时意志因素缺乏独立的价值,普通法国家坚持完全以认识因素作为界分的基础。首先 A构成故意伤害恐怕无法让人接受。反过来,根据传统刑法理论,则可能得出构成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结论。不过,既然行为人根本就不存在客观根据使其轻信能够避免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19.html -
了解详情
,它显然也不具有独立的意义,而完全取决于认知程度。 正是由于在认定故意与过失时意志因素缺乏独立的价值,普通法国家坚持完全以认识因素作为界分的基础。首先 A构成故意伤害恐怕无法让人接受。反过来,根据传统刑法理论,则可能得出构成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结论。不过,既然行为人根本就不存在客观根据使其轻信能够避免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21.html -
了解详情
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但疏忽大意根本未预见到,逃逸后被害人因未得到救助而死亡。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行为人肇事后见被害人尚能动弹或说话,以为伤势过重,或主观上 ,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需要。所以只有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理解为过失,才能真正提高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真正体现立法者打击交通肇事犯罪的初衷。 (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05416.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的后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后果。在疏忽大意的过失中,预见到危害后果是行为人的义务。防卫过当行为人如果是处于疏忽大意的状态下 结果是明知的,即行为人能明确认识到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现实可能性;而在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只是预见。明知与预见在主观上对客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56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