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对自己实体权利处分的基础上而通过协商达成的,属于私法行为。只要是不为法律所禁止,即为合法。 2、自愿原则与民事诉讼调解之间的冲突 我国 利益提供了可能(因该案外第三人利益与案件有关,而又独立于案件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外,本文称之为第三人,含义与合同法第52条中第三人相同)。而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439.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不能随意撤回自认或者再作相反的主张。一方面根据民事诉讼的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诉讼中实施一定的诉讼行为后,没有正当的理由不得随意实施否定前一行为或与 的效力,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必会使对方当事人获得诉讼中的利益,如若对方放弃这种利益,是对其诉讼权利的处分,应当允许。另外,相对方同意自认人撤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429.html -
了解详情
的事实主张,在法庭上予以承认的行为。由于民事诉讼涉及的是当事人之间的私人争议,当事人对自身的民事权利有权做出处分,这种处分只要不违背法律具体明确规定,即是 不语,既不表示肯定,也不表示否定,或枉顾左右而言他,基于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与诚实信用原则,法律认其为自认,但在法庭辩论结束前,法律也允许当事人对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087.html -
了解详情
,但它必须得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当事人同意接受法院的调解和做出一定的妥协和让步后达成调解协议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依据处分原则,对其实体权利和诉讼 文书,同时通过与当事人进行接触,了解情况,进行调解。对当庭履行或离婚调解和好的案件,由调解法官记录在案,告知当事人不再另行制作调解书;经调解未达成调解协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857.html -
了解详情
,而忽视了案件实质公正。而职权主义模式缺乏对当事人自主意志和自由处分权利的应有尊重,法官以主宰者的面目决定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命运,任意干预和限制当事人的诉讼 原则彻底加以改造,而仅仅是对辩论原则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正,则更换名字是多余的,而且极易使人对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结构造成误解{10}。当事人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188.html -
了解详情
。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进行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所必须遵循的法定基本原则,民事诉讼调解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在调解中,必要时需要审判人员劝说双方 内作出,不能违背法律,不得显失公平,不得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合法权益。如当事人在协议中对物权的处分,必须要查明其是否享有处分权,这种处分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352.html -
了解详情
败诉的。这样对当事人来说无异于未审先判,泄漏审判机密,有违当事人主义原则。 三 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法官释明权制度的设想 (一)法官释明权制度构建的立法模式 进行,要防止过度行使释明权。民事 诉讼的过程是一个私权的救济过程,它的立足点始终是围绕着当事人的私权利的行使和处分,在不违反 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170.html -
了解详情
的处分权利尤为如此。 但职权主义同时也有其优势,由于法院(法官)处于诉讼的中心地位,能利用其职权更快地收集证据材料,当事人干预比较少,使得其 自由,尤其是保护当事人的处分权利和辩护权利。这样,法官与当事人才能相互协作,共同推进 民事诉讼程序。 2.法官与当事人相互协作、相互制约原则 在诉讼中,法官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32.html -
了解详情
的好评,认为《规定》出台,首先是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必然要求。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规定比较原则,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可供遵循的具体的证据 法律禁止作出的自认;(2)对与不可处分的权利有关的事实作出的自认;(3)对与身份关系案件有关事实的自认;(4)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5629.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释明权的规定是对辩论原则的限制。这种理解以为,民事诉讼的对象是私法上的权利,诉讼就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志,由当事人自由处分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 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该条规定要求法院就当事人如何提出证据的问题进行说明,并通过这种说明促使当事人正确提出证据。如果仅仅是向当事人实施某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32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