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司法现实是复杂的,案件的公正处理要求法官作为判决基础的事实认定尽可能客观合理,而诉讼过程中认识事实的手段却是有限的、相对的。为了实现民事诉讼 另一个极端。诚然,我国民事诉讼法已经定下了它自己的任务:即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419.html -
了解详情
原因是该遗嘱违反了民法上社会公共利益原则。[5](P170-176) 2.当然,诉讼人情化之所以能够得以产生并存在还离不开执法者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念,即法官对 上是与现代法治的要求相对立的。 四、理性对待人情,科学设计制度 既然诉讼过程中的人情化问题总体上与现代法治相去甚远,甚至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对立和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417.html -
了解详情
的各项措施,包括任何被怀疑或被控告犯了可判死刑罪的人有权在诉讼过程的每一阶段取得适当法律协助后,才可根据主管法庭的终审执行死刑。” 程序的合法性要求,从而导致相当数量死刑案件的死刑复核程序名存实亡,被告人理应享有的种种诉讼权利自然也无从谈起;另一方面,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审理的死刑复核程序却又采取单方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925.html -
了解详情
范围内或在抗诉支持当事人请求的范围内审理再审案件。当事人超出原审范围增加、变更诉讼请求的,不属于再审审理范围。但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除外。这说明 不甚清楚等情形时,审判员要主动予以询问、提醒、释明,以确保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充分表达其真实意愿,并不会因为对法律规定的不理解而影响自身的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599.html -
了解详情
高院的请示而作出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 ,合并在一起进行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且同时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其目的是简化诉讼过程,减少资源耗费,提高办案效率,防止作出自相矛盾的判决。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089.html -
了解详情
,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并接受刑事处罚的。因此,对其在附带民事诉讼过程中的诉讼权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保障性规定。同样,即便是作为原告的受害人,在 这一问题,本来最高人民法院在其相关司法解释中早已有明文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不收取诉讼费。 但是笔者以为: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规定不符合审判实践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541.html -
了解详情
,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以及第 35 条进一步规定了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告诉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民事诉讼法也有相关规定,如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法院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22.html -
了解详情
公平、公正、合法的情形下,坚持三个原则:1、自愿原则,即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主持调解必须在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下进行,这也体现了私法自治 资源。 4、法院调解的方式没有明确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解释都未明确规定诉讼调解应采用的方式,容易给一些徇私枉法者有机可乘,造成一些人情案、关系案,损害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861.html -
了解详情
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 其中第35条明确规定: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 案件事实作出 明权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在探求当事人意思真实的基础上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权。诉讼请求以及相应的证据怎样提出,本来应 由当事人决定,但当事人常常因为不理解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170.html -
了解详情
、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控作用,是对法官的考验: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是不折不扣地将法律条文与手头案件事实对号入座,即被动地司法,还是能动地 心理;对于加害人,通过真诚悔罪,减少再犯可能性,取得最佳的社会防卫效果。 附带民事诉讼调解是司法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政策的积极回应,体现了法律和司法政策的良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32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