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权利义务争议,而是确认某种法律事实或者权利的实际状态,没有原告与被告,实行一审终审,原则上采用独任制,不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在宣告失踪、宣告死亡 和诉讼权利遭受侵害时,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济,加强对执行程序的民事检察成为检察机关刻不容缓的任务。 1.监督的范围。各级检察机关对同级法院下列执行情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090.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文书不能作为理赔依据,往往拒绝人民法院的调解工作,要求法院以判决的方式作出法律文书。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民众普遍法律意识不高,还固守传统偏见认为调解就是和稀泥,而 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该条款表明,生效的民事调解书和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在法律效力上是同等的,但在审判监督程序的有关法条中,生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604.html -
了解详情
的背景在于:现行《民事诉讼法》采用两审终审制加审判监督程序的诉讼制度。一个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理后即为终结,所作出的裁判是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当事人不再享有上 的案件,主次责任认定并无不当,仅对责任分担的具体比例存有争议的,这属于法官自由裁量的范畴;2、原判决、裁定文书在认定事实、理由阐述、适用法律方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443.html -
了解详情
申诉或上访的行为增加,到时法院还得启动审判监督程序来纠正判决中的失误或错误,反而会动摇民众对法院的信仰基石。 8、审限 笔者建议小额案件推行一月内结案。实践证明 )必要的证据。(3)审理(包括调解)笔录。(4)有法律文书的,附上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或调解协议。(5)送达回证。(6)诉讼费单据。 1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710.html -
了解详情
、听证机制、讨论机制、评议机制、决断机制、审批机制、决策机制、监督理由阐述机制、监督文书撰写机制、参与监督过程的机制、检察建议机制、反馈机制以及跟踪监督 有权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实施法律监督。这种状况到1991年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发生了变化,该法不仅继续保留了上述基本原则的规定,尤其在审判监督程序一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315.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的策略,应采取驳回上诉,维持原审裁定,另一案则由当事人按审判监督程序提起再审申请的裁判策略。等另一案件得到纠正后,原告可另案再提起诉讼,如果 事实,均应逐一交代清楚。 关于论证部分,要体现周密性。裁判文书是法官根据当事人的诉请,综合运用法律知识与原理对案件事实作出分析与判断。这个过程就是法官抽象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5575.html -
了解详情
程序方面的改革应当与社会主体的需求和法律意识相适应,以现行《民事诉讼法》为依据,在《民事诉讼法》未做出关于小额程序的明确规定前,应避免随意超越现行简易程序 造成“终审不终”,又损害了司法权威,影响了法院审判案件的公正与效率。目前应注意的问题有:①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为了更好地体现公正与效率,应禁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200.html -
了解详情
法院裁决的公正,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依法对案件进行再审的程序。在我国的审判监督程序中,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保障当事人 判决之后得知的才能提起再审之诉。参考资料:1、常怡杨军撰写《也谈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革》一文,见中国法院网。2、曲鹏远张宝华撰写《民事审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76.html -
了解详情
位申诉人的来信申诉复查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尚无立法,但在民事再审的审判实践中已事实上客观存在的对再审事由的初审程序,是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程序 条立法条款到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将申诉程序的规定增加到十二条,加强和充实了再审制度,如明确了当事人申诉的时效、范围、文书规范、审级适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60.html -
了解详情
。”根据这一规定,实际上是把载有人民法院已生效裁判确认事实的裁判文书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据之一种来使用的,应属民事诉讼证据书证之列。应当看到,这一规定对维护 对其进行论证、否定,以免在审判监督程序尚未启动的情况下,以本案事实否定了前案的事实,造成两份法律文书冲突的现象,有损法律的严肃性。遇此情况,审判人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6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