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做出裁判。 第二,实体正义理念的回归。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后,程序正义理念得到强调。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 的最终真相的探索过程,而是建立一种关于发生过什么事情的版本,这个版本对于过去发生之事实的正确性必须达到可以接受的可能性。[30]因此,有必要从技术和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6258.html -
了解详情
审判人员不能是本案的当事人,因而诉者不审在立法和实践中均已得到基本落实。目前,诉讼实践中有悖于诉审分立原理的现象基本上是对审者不诉的反叛。所谓审 但法院对诉讼请求的干预基本上应限定在提出的程序上,具体可以考虑借鉴美国民事诉讼中的定案不再审的原则,[8]即基于同一法律关系产生的几个实体问题,在起诉时客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768.html -
了解详情
依法律关系主体的意思表示方式作为标准,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4)依意思表示与行为效果之关系的不同,民事诉讼行为可以分为程序法律行为(Prozessrecht sgesch2aeft)与程序事实行为(Prozessuale Real2handlung)。所谓程序法律行为,是指以产生某种诉讼法律效果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337.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是否不利?事实对己有利或不利,当事人比法官更清楚,更有发言权,法官凭什么越俎代庖?当事人作出自认与否自有自己的打算,法院又怎能干涉其对事实的判断 参加人,因此他可以对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事实作出自认。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第三人参加诉讼的规定,与大陆法系国家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立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111.html -
了解详情
份抽样调查部分地证实了笔者的这一担忧,根据这一调查,只有50%的调查令得到了被调查单位的支持和配合。[5]50%的成功率是无法充分论证调查令制度的可行性 的作用充其量只相当于日本民事诉讼中的嘱托送付文书制度。[6]而嘱托送付文书制度和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程序是相似的,后者完全可以包含前者,没有必要对占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848.html -
了解详情
灵活决断;它需要立足于现实,更需要放眼于未来。立法可以采取列举式和概括性相结合的方式来界定什么是公共利益,并给司法以自由裁量权。 二、为什么要 原则 在民商法律领域,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得到了法律的充分保障,在民事诉讼领域则通过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等来保障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得到诉讼法的保护。但是,由于有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583.html -
了解详情
《最高法院章程》对不能支付民事诉讼费用的人给予法律援助。在苏格兰 ,一度创立了穷人登记册,在册者若提起诉讼,则可免费得到法律顾问和代理人的帮助。这些 的改革,才能使民事诉讼在程序正义的基础上走向结果正义。虽然我们知道诉讼结果只能无限地接近正义而不能代替正义。 总之,通过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可以使诉讼经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729.html -
了解详情
有利的证据或披露对对方有利的信息。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只允许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向对方收集证据,即必须是根据实体法有权得到的材料、文件才能向法院申请,要求对方当事人 的先定后审的弊端,我们亟需改革审前准备程序。从对美德两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评析中可以发现,美国审前程序注重发挥当事人的作用,这是它的优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015.html -
了解详情
而言,经过立法、 以条文形式固定下来的民事诉讼法律及规则无疑处于静态,而对静态的规则加以解释、适用、发展的行为自然可以说是动态的。动静态的结合, 理论在法律行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对诉讼行为概念的研究,在19世纪末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德国民事诉讼法学界的泰斗赫尔维希(Konrad Hellwig,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248.html -
了解详情
(二)举证责任的原则运用 《证据规定》第4-9条,初步建构了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体系,包括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倒置规则和特殊情况 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与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举证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指定的举证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76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