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逃逸中止或未遂的阶段,肇事者最终投案的行为也只是自首情节而已,不影响对逃逸的认定。案例三:被害人负全责,与我无关被告人武某,32岁。2005年10月 ,死亡3人以上的,也须负事故同等责任,在此基础上的逃逸行为,才能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定罪量刑。即使在《解释》第二条第二款,将逃逸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0160.html -
了解详情
他们的责任:对于第一个肇事者,如果他的肇事已经造成受害人重伤以上危害结果,且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无论是造成被害人重伤后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还是直接造成被害人的死亡,第一个肇事者都构成交通肇事罪。本案中根据法院的判决中认定的事实被害人死亡是在最后一辆车辗压之后,那么在此之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1729.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是否可以按照刑法第十三条但书的规定出罪。此外,如何准确区分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亦是目前司法实践面临的难题。 (一)醉 过于自信的过失场合,行为人的过于自信必须存在相应的客观事实的有力支撑,否则不能认定为是过于自信。 醉酒驾驶和追逐竞驶场合,行为人违反一个合格驾驶人员所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0425.html -
了解详情
回逃逸中止或未遂的阶段,肇事者最终投案的行为也只是自首情节而已,不影响对逃逸的认定。案例三:被害人负全责,与我无关被告人武某,32岁。2005年10月 ,死亡3人以上的,也须负事故同等责任,在此基础上的逃逸行为,才能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定罪量刑。即使在《解释》第二条第二款,将逃逸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4503.html -
了解详情
危险亦应认定为故意。交通肇事人对于侵犯本罪客体的认识持故意态度,这应当是确凿无疑的。 lawyeryang 2012-07-29 15:08 我国刑法之所以将“交通肇事罪”客体确定 对客体的危害状态,不是(或不主要是)对犯罪对象的侵害;交通肇事罪犯罪人罪过所及的应是公共交通安全利益及所受的不利益状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0338.html -
了解详情
挽回其生命。此种情况下,行为人驾车逃跑,被害人又最终死亡的,行为人只构成交通肇事罪。可以说,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驾车逃逸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被害人之所以死亡 或者没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不具备间接故意杀人的主客观要件的,即可以认定是交通肇事以后逃逸而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形,对于此类情况,逃逸行为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94.html -
了解详情
是刑法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2000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施行后, 挽救其生命的,此时的逃逸因为与被害人的死亡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只能认定为交通肇事罪的普通逃逸行为。 虽然被害人死亡原因究竟的肇事行为直接造成,还是因肇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41.html -
了解详情
判决:被告人孙永飞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评 析】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理解与认定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首先 后,害怕被司法机关发现,被追究法律责任而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实践中,交通事故发生后,被害人的家属由于情绪难以控制,往往纠集众人对肇事者进行 报复,肇事司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928.html -
了解详情
的过失,不属于刑法规定的间接故意的条件。因此不应该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罪。其次,认定为交通肇事罪时空条件不符合。依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只有 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以重大责任事故罪定罪处罚。2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辆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进行生产、作业,有安全隐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1829.html -
了解详情
本身而言,二人却没有共同的故意,怎能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共犯!当然,笔者不同意对指使者以“交通肇事罪共犯”论处,并不意味着指使者的行为不构成 ,到导致被害人死亡,是一种“以不作为方式间接故意杀人”行为。因为肇事者先前的“交通肇事”行为,使得该肇事者对于被害人负有特定的不可推卸的救助义务。如果肇事者逃离事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27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