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青少年实行教育、感化、挽救。近几年的实践充分 证明,只有下决心组织几个战役,按照依法从重从快,一网打尽的精神,对犯罪分 子毫不留情地予以坚决打击 作用不能过分扩张,如果刑事政策作为理论指南的同时,又取代刑事法律成为具体 案件的直接标准,不仅会助长法律虚无主义,更将导致刑事案件惩罚无法规格化和明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1353.html -
了解详情
制度的司法改革。最高人民法院统一收回了死刑复核权,并严格了死刑案件中的证据规则及证明标准。特别是赵作海冤案的出现,成为刑事证据发展中具有标本性的案件 证据规则,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3期。 [10]房保国:现实已经发生论我国地方性刑事证据规则,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3期。 [11]杨解君: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6720.html -
了解详情
分配的机械性缺陷提供了参考标准;另一方面,形式正义的兼顾为实质正义观下刑罚制度适用中刑罚的任意性之不足提供了约束。实践证明,刑罚相对个别化原则才是科学的 应以刑罚目的多元发展观为指导,纠正侦查机关的局部利益观,强化其他强制措施的适用,慎用审前羁押措施。同时,在刑事案件的非刑罚化处理方面,结合公安机关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1600.html -
了解详情
死刑案件还是其他刑事案件,普通程序所采用的正当程序标准越来越高,被告人所获得的权利保障也越来越严格,所适用的证据规则也越来越符合严格证明的理念。 对于被告人不 建议研讨会综述,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11期。 [11]陈瑞华:论量刑信息的调查,载《法学家》2010年第2期。 [12]陈瑞华:量刑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355.html -
了解详情
,张维迎概括了划分民刑边界的三种标准:外部性标准、惩罚可信性标准和恶性报复标准。本文此处概括的激励效应论直接源出于张维迎的这部分论述。参见张维迎 中国的案卷笔录中心主义/实体正义观,还是西方的审判中心主义/程序正义观,都忽视了被害人的存在及其利益,也都面临如何实现刑事案件的繁简分流,以便利用有限的司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351.html -
了解详情
审的界限;再次冲突于证明责任的分配,淡化了控诉部门的证明责任。 第三,协商冲突于程序正义的诉讼原则。刑事司法过程中的程序正义的核心内容是保障犯罪嫌疑 客观真实的崇拜,在法律上并未给侦查程序中的协商留下空间。尽管缺少合法性的形式,在司法实践中,为了案件的侦破,侦查机关常常与犯罪嫌疑人达成一定默契,即侦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098.html -
了解详情
的附带民事诉讼,在审判组织上继续由审理刑事案件的审判组织继续审理民事案件,形成审判组织在不同性质的诉讼关系中的重复;在审理程序上,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同 规定的行为;第二,不同诉讼所要求的证明标准要求不同,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远远高于民事诉讼的标准。在刑事诉讼中对被告人定罪需要不存在合理怀疑,而民事诉讼胜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58.html -
了解详情
证明标准的具体阐述。虽然该规定是针对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设定的,但因为该规定在办理其他刑事案件时也可以参照执行,所以可以理解为以上规定是对我国一贯坚持的 简介】 沈德咏,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 【注释】 [1]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312.html -
了解详情
科学重构》[1]一文中,笔者指出,诉讼证明中的证明标准应该由真的保证性标准、核证性标准、有效性标准和合理的可接受标准四个部分有机构成。有了真的保证 法律允许的限度内完成,不能允许仅仅为了实现打击犯罪的目标而恣意侵犯人权的情况出现。既然任何刑事案件的侦查、审判都具有明确的时效限制,如果不对需要查证的案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53.html -
了解详情
正当性两个层面加以展开。 普遍正当性,是指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根基和理论依据。它是刑事案件被和解的理论基础。而作为刑事案件的一种,死刑案件被 解构》,载《河北法学》2008年第5期。 [47]刘晓芬:《论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济制度》,载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92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