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1、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2、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构成民事侵权的,依法承担民事 但主要区别在于:第一,所捏造的事实内容不同。诬陷捏造的是犯罪的事实,诽谤捏造的是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事实。第二,行为方式不同。诬陷是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0215.html -
了解详情
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 8.关于惩治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罪的决定 9.关于惩治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犯罪的补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0260.html -
了解详情
,反对政府或者败坏社会公德,危害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公民不得利用表达自由来侮辱、诽谤其他公民的人格。尽管表达自由和司法独立审判权之间的紧张关系表现方式错综复杂 失实,评价有误也不会改变司法的终极决定权。再次,当表达自由涉及侮辱、诽谤与侵犯名誉权时,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表达自由与司法独立审判权之间的紧张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0.html -
了解详情
,侮辱是指以语言、文字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96.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的打击力度,同年两高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严重危害 仅依据文字载体并不足以确定行为人,亦无法证明是被告人所为。同时,鉴于侮辱、诽谤类案件多发生于熟人之间,知情人往往与案件双方当事人熟识而拒绝作证,进一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25214.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的打击力度,同年两高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严重危害 仅依据文字载体并不足以确定行为人,亦无法证明是被告人所为。同时,鉴于侮辱、诽谤类案件多发生于熟人之间,知情人往往与案件双方当事人熟识而拒绝作证,进一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17544.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的打击力度,同年两高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严重危害 仅依据文字载体并不足以确定行为人,亦无法证明是被告人所为。同时,鉴于侮辱、诽谤类案件多发生于熟人之间,知情人往往与案件双方当事人熟识而拒绝作证,进一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13442.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的打击力度,同年两高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严重危害 仅依据文字载体并不足以确定行为人,亦无法证明是被告人所为。同时,鉴于侮辱、诽谤类案件多发生于熟人之间,知情人往往与案件双方当事人熟识而拒绝作证,进一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95204.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的打击力度,同年两高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严重危害 仅依据文字载体并不足以确定行为人,亦无法证明是被告人所为。同时,鉴于侮辱、诽谤类案件多发生于熟人之间,知情人往往与案件双方当事人熟识而拒绝作证,进一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85597.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的打击力度,同年两高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严重危害 仅依据文字载体并不足以确定行为人,亦无法证明是被告人所为。同时,鉴于侮辱、诽谤类案件多发生于熟人之间,知情人往往与案件双方当事人熟识而拒绝作证,进一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120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