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辩事由,但剥夺他人生命违背法律及公序良俗,所以帮助自杀行为原则上应当构成故意杀人罪。虽然“安乐死”越来越多的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在目前我国立法尚未承认其合法的 的解释(法释[2002]33号)第六条实施抗税行为致人重伤、死亡,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第二百三十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4432.html -
了解详情
立论的现实困惑之一,在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难以彻底贯彻。(27)在笔者看来,转化型故意杀人罪立论,是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因为:首先,从刑法规定的条文内容看 限行为致人伤残的,依照刑法第234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即以故意伤害罪论处。如果行为人的过限行为致人死亡的,依照刑法第232条的规定定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4408.html -
了解详情
、策刬、煽动、教唆、帮助邪教组织人员自杀、自残的,以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2)相约自杀的处理。如果相约双方都亡,不存在刑事 不负刑事责任;相约自杀,由其中一方杀死对方,继而自杀未成或者放弃自杀的,应定为故意杀人罪。 引起他人自杀的处理。 (1)正当行为引起他人自杀,不存在刑事责任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4954.html -
了解详情
杀人罪认定;构成其他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本罪的主体是指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 “首要分子”,是指聚众斗殴的组织者 直接责任人的,根据共同犯罪理论,所有参与共同加害的行为人均应按照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但在裁量刑罚时,应根据各加害人参与聚众斗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6630.html -
了解详情
,部分的学者认为此种情况直接适用第238条第二款后半段转化犯的规定,构成故意伤害罪;另外有学者认为此种情况应属于第238条第一款中殴打情节的应有内容,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⑷赵秉志主编:《妨害司法活动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页以下。 ⑸关于此理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7624.html -
了解详情
扩大倾向,只要遗弃行为使得生命或者重大的身体健康产生一般性的危险,就成立遗弃罪。[33]对于这种修改,有日本学者指出,德国旧刑法所规定的Aussetzen基本上相当 认识,没有造成死亡结果的,成立杀人未遂,因此造成了重伤结果的,成立故意伤害罪;造成了死亡结果,且移置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6978.html -
了解详情
附带民事诉讼。显然,将例六中的被告人认定为侵害人身权利的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更有利于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17]详细理由参见张明楷: 上的井盖,足以使汽车发生倾覆、毁坏危险的,应认定为破坏交通设施罪与盗窃罪的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论处。 [21]参见[德] Ingeborg Puppe:《法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7760.html -
了解详情
结果加重犯采取的是衔接式的立法模式。即加重刑罚的下限是基本刑罚的上限,毫无交叉。如故意伤害罪基本刑罚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故意伤害 :第一卷[M].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6]吴振兴.罪数形态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86. [7]日本刑法典[M].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097.html -
了解详情
结果加重犯采取的是衔接式的立法模式。即加重刑罚的下限是基本刑罚的上限,毫无交叉。如故意伤害罪基本刑罚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故意伤害 :第一卷[M].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6]吴振兴.罪数形态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86. [7]日本刑法典[M].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082.html -
了解详情
的首例,二审因被告家属努力赔偿而改判无期徒刑,但仍倍受争议,焦点在于该案罪过是故意还是过失。[1]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并没有妨碍首例成为法律样本。随后,佛山黎景全 罪全是危险犯,就是基本犯而言的,不能因结果加重犯的存在而否认这一点。正如,不能因为故意伤害罪中规定了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就否认故意伤害罪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99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