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侵害性。侵害一词从其意义上讲,“侵”的含义是侵入,接近,“害”的含义是伤害,妨害。侵害就是“侵入而损害”。由此可见,侵害 。但如果公安司法机关只发现证明被告人故意杀人的事实材料,未发现无过当之防卫的事实材料,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无过当之防卫的辩护事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81.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的认识,如该行为致人死亡,将构成谋杀罪,处可达十年的监禁,并处罚金;如造成他人伤害的,处无期徒刑或前述刑罚。处于无期徒刑执行中的 条文过多,应减少90% B 我国存在特殊国情,应大量设置死刑 C 我国只能保留针对故意杀人的死刑 D 印度刑法中不可能只有这么少的死罪 3.印度19982007年九年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432.html -
了解详情
单纯利用火器、武器、爆炸物和危险物品或其他手段造成个人、人群、群体死亡或严重身体伤害,或重大财产的严重损害,而是向利用核材料、生化武器和细菌武器进行大规模的恐怖 “该条包含三个罪名: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有毒有害性物质罪,编造恐怖信息罪,故意传播恐怖性谣言罪。设置这一条文,旨在有效地惩治那些向机关、团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15.html -
了解详情
的法官们似乎仍然将审判视同为公检法对待犯罪分子的一场斗争。(3)有33%的判决书对辩护人的辩护理由和结论有一定说理方面的回应。但如果扣除两起部分辩护意见被 情节的,一般不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在《审理故意杀人、伤害及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中切实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指出:在实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1377.html -
了解详情
依据指行为人对其危害社会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一般认为是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类概念。 此定义没有限定罪过产生的时间,由于行为人对危害结果 由于罪过概念第二层次规范评价的原因而不成立罪过。不能排除在给对手造成严重伤害时行为人的心理事实与罪过心理一样。比如拳击运动中所有的运动员都希望通过击倒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097.html -
了解详情
某种犯罪。由所违反的法律所规定且与所犯之罪的严重性相适应的报应,不是为了满足或补偿因犯罪承受损失或伤害的任何人而施加即使其确实如此而是为了实施法律与 的唯一基准,客观损害相同但主观恶性各异的犯罪所受的刑罚必然相同。然而,正如对故意杀人与过失致死同处死刑之大谬一样,只求刑罚与犯罪在客观损害形态上的等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105.html -
了解详情
对致甲负伤的结果负故意罪责。换言之,应让行为人对致甲伤害的结果负过失责任,即成立一个杀人罪既遂(对乙)和一个过失重伤罪(对甲),按 格言:”任何人都不被认为不知法律‘……判例认为:违法行为人不知其行为违法当罚’不能成为辩护理由‘,援用’不知道法律对犯罪意图并无影响‘……这种僵化的做法反映了刑事司法观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51.html -
了解详情
某种犯罪。由所违反的法律所规定且与所犯之罪的严重性相适应的报应,不是为了满足或补偿因犯罪承受损失或伤害的任何人而施加-即使其确实如此-而是为了实施法律与 唯一基准,客观损害相同但主观恶性各异的犯罪所受的刑罚必然相同。然而,正如对故意杀人与过失致死同处死刑之大谬一样,只求刑罚与犯罪在客观损害形态上的等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90.html -
了解详情
,法官则居于中立的角度,依原告与被告所提出的证据作出审判{37}。 1877年德国的《帝国刑事诉程序法》( reichsstrafprozessordnung)引进为被告的辩护制度,规划了由法官、检察官及辩护人所组成的刑事诉讼制度。而当代刑事诉讼的制度认为检察官的角色不仅要对于犯罪者加以追诉,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115.html -
了解详情
;还要考虑到,由特定的外在情节就毫无顾忌地推断出犯罪行为人的故意行为的可能性[71]。在罪疑唯轻原则方面存在问题的是这样的规则:无论如何被告人要 窃听被明确认定为对(被告人)他们公正的法治国(侦查)程序要求的伤害。另外对这方面的批评参见Rogall, NStZ 2000,第491,493页,如果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4975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