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释明全部情形,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设定法官释明的适用原则对其加以规制。 1.恪守中立原则。我国传统的民事诉讼模式属于超职权主义,在庭审中往往表现为法官 利益的司法目的。但是法官释明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必须接受法官的释明内容,基于民事诉讼涉及的是私权利的处分问题,当事人享有最终处分权,法官释明只是对当事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3188.html -
了解详情
权利,使他有可能实现法律委托给他的任务。苏联检察长参加民事诉讼所根据的原则就是以弗伊列宁的这些指示为基础的。[12]由此可见,前苏联以及前东欧各国有关 原因,受害者不敢起诉或不知起诉,以及无能力提起诉讼。同时,又由于这些具体而特定的受害者本身享有自由处分自己权益的权利。检察机关即便是出于对其权益的维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998.html -
了解详情
关注的重要问题。一般认为,人民调解制度之所以难以发挥作用,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达成的调解协议对双方没有约束力。按照现行制度,双方达成协议后,如果另一方不自动履行 ,即法院认为生效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即使没有当事人的申请和检察院的抗诉,也可以主动提起。但有违反民事诉讼处分原则之嫌,因此,有学者主张,建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515.html -
了解详情
的顺序进行。这是标罗对古代罗马法诉讼构造研究后提出的观点。众所周知,古代罗马民事诉讼以争讼程序(litis cntestatio)为分界点,分为法务官( 的事项,是法院必须以职权手段进行调查的事项,因此作为判断诉讼法律关系是否成立的诉讼要件不能通过当事人任意处分的抗辩形式来表现。因此,无论当事人是否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73.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民诉法也有相关规定,但无论是从法学理论还是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诉讼和解中的诉讼中和解更是我国民事诉讼中薄弱环节,仅在《民诉法》第51条予以 和解等。当事人能够通过这些对自己权利的处分行为来决定程序的进行,法院原则上必须受这些行为的拘束。但在我国传统的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更为强调法院的诉讼指挥权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453.html -
了解详情
的劳力、时间和金钱,从而阻碍了其他案件进入诉讼程序。①为此,各国民事诉讼制度中均采纳了所谓的费用相当性原则,即根据案件金额对纠纷作出分类,分别适用繁 ,法院无须审查,即可适用,这里体现了当事人的处分原则。另外一些案件,可能是出于公益的考虑,必须运用简单、快捷的方式加以处理,比如关于破产财产和股票价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439.html -
了解详情
二条中的责令赔偿损失,按性质说是刑事附带民事的强制处分,但适用的对象是免予刑事处分的人。这就发生一个问题:如果犯罪分子被判刑了,能不能责令赔偿经济损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参见方益权:《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原则的合理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第277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724.html -
了解详情
。这种裁定即否定了不适格当事人对诉讼的诉权。 不适格当事人更换制度构想 (一)不适格当事人更换制度的原则 1.当事人处分原则。民事诉讼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保护当事人 新被告参加诉 讼;若其拒不到庭,法院可以依法拘传或缺席判决。更强调的是,法院更换被告必须以原告申请或者经原告同意。否则,法院不得更换,而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21.html -
了解详情
基本指导思想与最高理念。司法为民在民事审判领域的体现与具体化就是对两便原则的遵循和运用。而诉讼调解制度则是便于群众进行诉讼,便于人民法院办案这两便原则 枉法裁判提供了可乘之机。调解协议应是当事人妥协让步的结果,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愿,是当事人处分民事权利的行为,但调解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使之不合理、也有损效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806.html -
了解详情
程序当事人理论,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亦可以提起诉讼,这就为民事公诉提供了理论依据。 5、民事公诉不违背当事人处分原则。民事主体对其民事权利的 部门作出行政处罚,但环境污染行为同时损害了公众利益,国家能否对此行为另行提起民事公诉则值得商榷。 2、行为人实施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行为人实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90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