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人是否轻信能够避免,也只是意味着不能认定行为人构成故意犯罪,但不影响将其行为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如若因为没有查明行为人是否轻信能够避免,既否认行为人具有故意,也否认行为人具有过失,就必然造成处罚的空隙。所以,轻信能够避免只是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 以上结论并非仅仅出于防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987.html -
了解详情
定以其它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所以难以定夺罪名,原因是放任的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在实践中界限模糊、难以认定,因而定罪的难点最终转化为故意和过失 法院的判决。 [9] 值得一提的是,对交通肇事案件,目前我国实践中法官对故意和过失的认定,非常谨慎,并没有大量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用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112.html -
了解详情
方面,因此此处仅对其合理性进行论证。 根据刑法学界的通说,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在认识因素上是相同的,即都是认识到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 罪过形式。 有观点认为,复合罪过形式的缺陷在于法定犯罪主观要件要么是故意要么是过失,如果认为是复杂的主观要件实际上就没有主观要件。进而认为应当引进规范的要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872.html -
了解详情
驾车的行为便需追究刑事责任,而不问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认为醉酒驾驶人出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其不合理之处在于对危险驾驶罪危害结果的分析尚未把危险驾驶罪与 驾驶,不能不说是一种主观上的故意。最后,从我国现行刑法条文及刑法理论来看,过失犯罪只有在发生特定危害结果或者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定罪处罚,而《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02338.html -
了解详情
避免的心态。由于行为人对严重后果可能发生具有认识,显然可以排除无认识的疏忽大意的过失,同时,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严重后果持积极追求的意志,则应当成立相应的 管理义务罪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故意和过失两种罪过泾渭分明的理论认知,引入了类似英美法系中过于自信和间接故意复合的轻率主观罪过。⒆实际上,基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2380.html -
了解详情
反之不构成犯罪。之所以作出这种差别性规定,是因为现代刑法以惩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惩罚过失犯罪为补充(例外)。 就防卫过当而言,如前所述,其以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 形式既可能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也可能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例如,行为人在故意实施杀人行为时,客观上符合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7087.html -
了解详情
的味道,它从行为人可能具有的事实心理和行为出发,认为只要行为人具备可能的特定过失心理,实施了上述对违法票据予以承兑、付款、保证行为之一或者违法发放贷款行为并 时认为,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中的明知,主要是作为总则中的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具体化而规定的。{18}(P.131)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此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469.html -
了解详情
重大损失的行为;主体要件是一般主体,即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及其他人员; 主观要件是过失,即应当预见自己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因为疏忽大意而投 ,才导致伤亡结果和财产损失的发生。所以,贺某等人在主观上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符合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要件。 如前所述,贺某、韩某、暴某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977.html -
了解详情
状态,正在经历过于自信的心理过程,一个疏忽大意的人,他不可能感受到他正处于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正在经历疏忽大意的心理过程,否则,他就不是过失而是故意了 过错产生的原因,按照这个链条模式,我们似乎可以说,他因疏忽大意而疏忽大意,他因盲目自信而故意,如此等等,显然,这样的结论是荒谬的,这样的陈述是可笑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674.html -
了解详情
损失的行为;主体要件是一般主体,即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及其他人员; 主观要件是过失,即应当预见自己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因为疏忽大意而投 不及,才导致伤亡结果和财产损失的发生。所以,贺某等人在主观上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符合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要件。 如前所述,贺某、韩某、暴某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00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