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者的头上。即使有证据证明教唆者有意影响该行为人,也不能成立间接故意,而是直接故意,只是教唆者对教唆目的能否实现的把握程度不同而已。如,甲 对以上五方面内容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教唆犯 教唆行为 教唆对象 教唆内容 教唆强度 教唆故意 我国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42.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是指行为人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事实,骗取对方当事人的信任;隐瞒真象是指行为人故意向对方当事人隐瞒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使对方当事人产生错误认识。刑法第224 条在 形式,刑法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形式,并认为在如下情形,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应属间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40.html -
了解详情
负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行为人犯罪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等四种不同情况。可归纳如下: 死亡;盗窃犯罪的目的,在于意图把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等。 犯罪的目的,一方面直接反映着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犯罪的性质。例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05.html -
了解详情
不同于犯罪完成阶段或者结果发生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在客观形式上已经没有犯罪人直接实施的犯罪行为,但是犯罪人在此前所实施的犯罪行为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促使犯罪 行为人的主观意志而非主观认识。而恰恰在意志因素上,以放任为特征的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存在原则上的区分。希望是一种追求的态度,结果未发生则希望落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38.html -
了解详情
,以2008年公安部的统计为例,2008年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204起,直接财产损失10.1亿元。因交通事故导致73484人死亡,304919人受伤。[ 毕竟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是追求的态度,因此不能认定为直接故意,而是间接故意。{19}此观点将对交通肇事罪之构造产生巨大改变而不仅只表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763.html -
了解详情
其他的可能性,终使犯罪指控未能成立。 因此,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直接证据并不是一种必要的标准,只要能够达到排除合理怀疑,具有相当的盖然性,法官 间接证据的组合推导出来。因此,把本案中上述四个间接证据结合在一起,可以合理地推导出李某有贩毒故意的结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整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7276.html -
了解详情
所直接侵害或者威胁的具体的社会关系。[3](P116)因此,要准确认定某种犯罪所侵犯的直接客体,必须正确认识该种犯罪的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才会有什么样 或者放任。对结果犯而言,我们可以从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上判断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但对于那些非结果犯如行为犯、举动犯而言,则不能也无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4259.html -
了解详情
完成任务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事实上的联系性。并且,要实施完成任务的行为的故意在行为人接受任务时一并客观存在。我们认为,行为人参加间谍组织,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 或者放任。对结果犯而言,我们可以从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上判断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但对于那些非结果犯如行为犯、举动犯而言,则不能也无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5736.html -
了解详情
,可见其与传统的侵犯财产罪比,侵犯的客体是复合的。上述判例中,一些行为人持间接故意,对其非法占有目的难以认定,但不能说其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笔者建议增设新 内在的、常态的联系,即出现该种基础事实多由推定事实引起;二是因果关系的直接性,即出现基础事实的结果只能由推定事实引起,而不能由其他原因引起。最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4413.html -
了解详情
案(Scottv.Shepherd)中存在的是故意的、非直接致损的过错行为。它既不属于侵害之诉(Trespass)也不属于间接侵害之诉(Case)。对于十 很容易地成为了社会对矫正正义观念中的一个部分。人们开始相信他们不但在受到直接人身伤害(不论是否存在过错)时有矫正正义下取得回复的权利,而且他们有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392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