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后的宣告刑和单纯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在7年以上有期徒刑范围内选择刑罚并无实质差别;若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构成情节一般的故意杀人罪,则要在 以窝藏罪论处。[⑨] 【作者简介】 张洪宇,男,1982年生,黑龙江省兰西县人,清华大学法学硕士,现任职天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注释】 [①]参见黎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4354.html -
了解详情
问题做了规定。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宣判委员会在2000年11月10日通过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 也对此做了解释。然而, 上各自独立成罪的数个行为由法律明文规定结合成为一罪的情况。不能将因逃逸致人死亡理解为交通肇事罪和特殊遗弃罪(保护责任者遗弃罪)的结合犯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56.html -
了解详情
,有学者认为应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1]有的认为应定包庇罪,[2]有的认为属于交通肇事罪人等等。[3]一时之间,众说纷纭,且不论何种说法准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 为逃避法律责任,因而应定交通肇事罪”。[5](3)“过失论”,认为这一规定只适用于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跑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形,不包含因故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7709.html -
了解详情
公共安全重要,可以配置更重的刑罚,但这样一来,逃逸罪就难以独立于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人身犯罪,失去独立成罪的意义,甚至回到了旧刑法将逃逸视为不作为 定罪情节的意义。在逃逸被作为构成要件的场合(即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后逃逸),交通肇事罪是故意而非过失。[61]如按此观点,依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997.html -
了解详情
因而发生交通事故,但仅致一人重伤(即没有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并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如果存在逃逸行为的,仍然可以认定构成交通肇事罪。 (二)主观上 逃逸。如果行为人借口报案而离开,并逃避有关机关处理的则构成逃逸。 二、逃逸致人死亡犯罪情节的分析 根据《刑法》第133条及《解释》第3条规定,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917.html -
了解详情
133条规定,也是增设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法定情节之立法精神所在。此条款的立法背景是这样的。从司法实践有关交通肇事罪的调查结果显示来看,近50%的 继续逃跑,表明行为人主观罪过发生了变化。行为人应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性质已经超越了交通肇事的界限,变成了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如果行为人并不知晓受害人被拖住,为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94.html -
了解详情
,这一规定适用于由交通肇事罪转化成的故意犯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一规定既适用于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而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况,也适用于因间接故意致 之间加入了一个新的因果关系,因此,不应包括在刑法第133条之内。行为人违章交通肇事,其主观心理状态本来是过失,危害结果的发生超出行为人的主观愿望,但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627.html -
了解详情
,并且出现了许许多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按照从司法实务的需要出发,来针对交通肇事罪的构成以及交通肇事罪有关的问题作一简单讨论,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一、 3.与以危险的方法来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的犯罪,而且必须是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而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并且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51.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实践中有三种形式存在的可能 根据字面含义所允许的范围来理解,只要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不论是原因的因果关系还是条件的因果关系), 。 综上所述,刑法第133条所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是指一种过失犯罪,它包括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和交通肇事罪的同种数罪两种情形,在逃逸过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978.html -
了解详情
撞人,只要违规行驶,并造成了重大后果,都是交通肇事罪。 至于为什么不认定过失致人死亡罪,原因在于:驾驶非机动交通工具的行为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把 等规定定罪处罚。运用逻辑分析这一规定,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无论是驾驶机动车辆还是使用其他交通工具发生重大事故的,应按交通肇事罪处理。第四,非机动车辆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75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