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逃逸,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应根据行为人不同的罪过形式予以定罪处罚。1、对于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案件。只要有证据能充分证明行为人不知道逃逸行为 罪责驾车逃逸,而被害人最终确已死亡的,对于这类案件,笔者认为应当认定该行为只能构成交通肇事罪。不能依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三款,即因逃逸致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9822.html -
了解详情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张某的行为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应为一般的交通肇事罪。主要理由是:张某交通肇事后,没有逃离现场,而是保护现场,等待交警 的行为。只要行为人逃离事故现场,至于具体是回家或逃往外地,均不影响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要行为人明知要被追究责任而逃避追究离开了事故现场的行为均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8670.html -
了解详情
有关外,另一方面还与他们重视民事赔偿、轻视刑事处罚有关。笔者认为,对于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被告人,不仅要追究其民事责任,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不能让肇事人“ 十四条第(六)项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1日施行,于1996年实施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5887.html -
了解详情
内容摘要:交通肇事罪适用自首制度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合理性,肇事后未逃逸的行为应直接适用刑法规定的第一档法定刑,不再重复认定自首,肇事后逃逸又投案 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此规定对肇事者赋予了强制性告知义务,肇事者主动投案,如实交待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295.html -
了解详情
牌无证摩托车,与章某发生碰撞后,驾车离开现场,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事先委托他人代为报案,故不能认定为逃逸。 第三种意见:认为鲍某的行为不构成 》第二章第一节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本案中,鲍某的机动车没有参加第三者强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602.html -
了解详情
,可以说行为人对行为一般是故意的,而我们毫无争议地将交通肇事罪认定为过失犯罪,正是因为行为人对交通肇事行为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等严重结果应当认知而没有认知 为量刑性犯罪结果。把握这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犯罪结果之间的转换关系,对正确认定具体犯罪行为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行为人对量刑性犯罪结果的主观心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078.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事实是成立自首的必要充分条件,即只要符合主动投案并且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就应当认定为自首。同时,《刑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了刑法总则的效力即适用于其他 运输法规,可能在民事上要承担责任,因此即使甲造成了严重后果,但甲不构成交通肇事罪,更谈不上是否有逃逸情节。因此,离开事故现场并不必然构成刑法上的逃逸情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565.html -
了解详情
的民事赔偿责任和行政责任进行的一种划分,而非刑事责任的认定。事故认定书对于交通肇事罪的定罪量刑只有参考意义而无决定意义,刑事法官和刑事检察官在 应依照有利于被告人的刑法解释原则,对 投案途中作相对宽泛的理解。 四、对交通肇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告人已经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452.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事实是成立自首的必要充分条件,即只要符合主动投案并且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就应当认定为自首。同时,《刑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了刑法总则的效力即适用于其他 运输法规,可能在民事上要承担责任,因此即使甲造成了严重后果,但甲不构成交通肇事罪,更谈不上是否有逃逸情节。因此,离开事故现场并不必然构成刑法上的逃逸情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444.html -
了解详情
的交通法规而制造事端的行为。由于古代的交通管理规定与现代的交通法规有所不同,所以对于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处罚和适用的法律程序也各不相同。 在等级森严的 最大限度地降低人身损伤的后果,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甚至在现阶段对我国的交通立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原文发表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35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