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学院副教授 董少谋[内容提要]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是依据罗森贝格的法律要件说而确立的。然而罗森贝格的理论是建立在近代民法典的法律 是否会像在大量的法国判例中所表现的那样没有节制 的信仰,没有给法官创制法律之权力留下任何余地:法官的权力尽可能地受到限制。因此,举证责任的分配取决于实体法律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99.html -
了解详情
地位上的变化,都不影响举证责任的分配,因为举证责任是法律预置的,与具体案件中的当事人诉讼行为没有关系。 关于举证责任,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 之“轻而易举”,被告若举不出该类证据,法院应当确认该类权利或法律关系不存在,从而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本文拟载《经济与法》2003年第10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53.html -
了解详情
合理分配的证据规则,也就成为了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核心内容了。 在证据规则的构建中,又以举证责任的分配、举证时限的规定、质证如何进行及法官审核证据认定 六十四条这样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3.html -
了解详情
德国现代证明责任论》(1983年),吴越译,第3章第5节“客观证明责任的分配”。[10]日本最高法院判例,1956年9月13日。[11](日)三月章:《民事 在权衡两种观点后的选择。(见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第165页,法律出版社,1994.)[17]李浩:《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含义新探》,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07.html -
了解详情
明确的理论指导。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民事诉讼法上的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假如认识到了举证责任的确定性和不可转移性,自然就会避免 范围内,也同样能达到目的,这点与负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的证明是不区别的”。〔11〕他们还指出:“在具体的诉讼过程中则不可能出现本来是原告的举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42.html -
了解详情
在哪一点上进行举证责任的转换,保障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权利的基本平衡。2.举证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诚信原则和公平原则的适用民事诉讼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源于古 问题之一。近年来,有关消费者的格式合同纠纷诉讼频频见诸报端。法官对此类举证责任的分配应该注意双方当事人与证据距离的远近,接近证据的难易;从保护弱势群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13.html -
了解详情
有的原告虽心力交瘁,却一筹莫展,诉讼的结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如果在民事审判实践中,只抽象地恪守“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静态地考虑举证责任的分配,忽视举证责任 过程中才能被认定。(注:参见汉斯·普维庭著,吴越译《现代证明责任问题》,中国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71-272页。)最高法院《关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844.html -
了解详情
之诉是指一方当事人请求法院确认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或者某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的诉。以原告请求确认争议法律关系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或争议法律 上的变化,都不影响举证责任的分配,因为举证责任是法律预置的,与具体案件中的当事人诉讼行为没有关系。关于举证责任,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273.html -
了解详情
分配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虽则是同样的标准,但由于行政案件的形成与民事案件不同,必然在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结果上会是不同的。此其一。其二,由原告对其主张 目的、诉讼模式予以体现。(一)诉讼的目的影响着举证责任的分配,因为举证责任是诉讼中的一项制度,其设计必然要遵循目的、体现目的、实现目的。行政诉讼的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44.html -
了解详情
之诉是指一方当事人请求法院确认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或者某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的诉。以原告请求确认争议法律关系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或争议法律 上的变化,都不影响举证责任的分配,因为举证责任是法律预置的,与具体案件中的当事人诉讼行为没有关系。关于举证责任,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0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