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标准的主要原因。参见王保树:《论经济法的法益目标》,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 [14]另外,有学者提出应该确立竞争权这个 即对于故意违法并且以损及众多购买人利益为代价获得利润的行为人,依法有权主张停止侵害请求权的主体(如欧盟登记过的消费者团体、工业公会或商业公会或手工业工会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936.html -
了解详情
和终极价值两个层次,从整个社会发展情况看,经济和谐是主体对经济法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也是人类的终极价值目标,而经济公平是主导价值目标,是实现经济和谐 的法律》载《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1期 [2] 鲁篱 《经济法价值初论》载《现代法学》1994年第4期 [3] [德] 拉德布鲁赫著《法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580.html -
了解详情
其一定的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职能。(2)确认和保护市场主体的结社权,授权市场主体团体(如工商业者团体、消费者团体、劳动者团体等)参与政府经济管理、管理团本 回应型法[M].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刘普生。论经济法的回应性[J].法商研究,1999(2)。易继明。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00.html -
了解详情
自由公正的社会经济秩序为己任,民商法则对在经济法维持的良好环境下自由从事活动的主体及其行为加以规制,二者之间有一种共生关系。(注:参见前引史际春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5][英]洛克著,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6][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958.html -
了解详情
的主导价值:社会整体效益 1.社会整体效益与经济法的自然链结 所谓效益的整体性,是指法律把个别主体行为的评价视角从行为主体延展到整个社会。换言之,即将个别主体行为 载《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1期。 [3]鲁篱:《经济法价值初论》载《现代法学》1994年第4期。 [4][美]E·博登海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35.html -
了解详情
质的提高,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及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升级;社会发展含义十分丰富,包括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体向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体 合理要素,而且,由于发展同时又是一个确定的范畴,以它作为经济法的本位可以克服社会本位论的理论缺陷,避免理论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 (一)发展本位与经济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15.html -
了解详情
传统的法律无法解决这一悖论,于是经济法便应时而生。这种分析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解释经济法的起源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仅从经济法的市场秩序法这一分支去论述 权利起源的基础作用在于给予更多的人以权利主体资格,使其能够成为经济法的主体,当然也就是经济权利的主体。如果社会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享有宪法权利,那么必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57521.html -
了解详情
平等为基础建立其公平体系。在承认市场主体资源禀赋差异的基础上,赋予不同的主体以相对特权。即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经济法的公平观蕴含着一种理念,即 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5,5. [3]莫俊.论现代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J].山东法学,1998,(4):4. [4]翟林瑜.经济发展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818.html -
了解详情
调节政府的统一、授权与限权的统一以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双重失灵。 其次,经济法可以促进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利益的均衡。经济法的主体种类广泛多样,但主要包括国家经济 ,单位为中南大学。王继文,单位为湘潭大学。 【注释】 [1]王万山:《论公共品市场》,载《当代财经》2002年第3期。 [2][英]霍布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8099.html -
了解详情
,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必须共存并行,协调发展。这就是经济法的结合论。这种合是以承认分为前提、基础的,即明其异、求其同,存异求同,因此这种结合 表现形式的责权利关系,与国家只是权利主体、企业只是义务主体,以命令、服从为特征的行政管理关系是根本不同的。这一观点不仅为经济法的这一部分调整对象奠定了合理稳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96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