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工伤认定 这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参加工伤保险的劳动者未能在一年期内申请工伤认定,申请劳动仲裁不予受理,又起诉至法院;另一种是未参加工伤 诉讼中法院能否直接作出工伤认定? 第一种情形如果是劳动者自身怠于行使权利引起的,由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与诉讼时效期间是等同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2653.html -
了解详情
该公司离职,并于当月申请劳动仲裁,主张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诉讼期间,该公司提出时效抗辩,称张某的 劳动报酬的约定不明确,或约定“不低于某标准”,或约定“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非常笼统的,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亦不提异议,导致发生纠纷后提供不出有力证据。虽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3611.html -
了解详情
17日审判长会纪要第二条)37,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以上的,人民法院应视案件需要将未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当事人列为被告或第三人。38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但对于前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有关仲裁时效和起诉权的规定仍适用《劳动法》。(1)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1725.html -
了解详情
该公司离职,并于当月申请劳动仲裁,主张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诉讼期间,该公司提出时效抗辩,称张某的 劳动报酬的约定不明确,或约定“不低于某标准”,或约定“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非常笼统的,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亦不提异议,导致发生纠纷后提供不出有力证据。虽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0399.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以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裁决为由,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此,这一重担又在很大程度上转嫁到了法院身上。为了及时有效解决纠纷,各地方法院在实践中采取 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但劳动关系终止的,其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1年,从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计算。[6]可以看出,该条第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655.html -
了解详情
,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程序为一裁两审制度。凡是劳动争议必须经过劳动仲裁委员会做出裁决,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仲裁委员会又往往不受理非法用工、超过申诉时效等案件,因为 解决,比如,托人情、找关系。正是这样左顾右盼的时候,诉讼时效匆匆而过,当劳动者拿起法律这把武器自卫的时候,法律又为劳动者亮起了红灯。笔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939.html -
了解详情
监察时效的规定,相对于1年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而言,具有引导劳动者优先选择劳动监察的作用。又如,劳动监察对劳动者而言完全免费,而自2008年5月1日《 兴:《劳动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16页。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与劳动诉讼的受案范围基本一致,而且,我国劳动争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709.html -
了解详情
保险纠纷,人民法院可受案审理:(1)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发生的争议;(2)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缴纳保险费导致其损失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 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调解仲裁法》施行前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时效期间,适用《劳动法》第82条之规定。3、不服仲裁裁决提起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598.html -
了解详情
年3月杨某向当地劳动部门提起劳动仲裁,当地劳动部门以杨某超过申请时效为由下达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杨某不服劳动部门的仲裁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年12月人民法院以杨 省的地方法规和具体实践实际上也已经尝试着采用了两裁终局或一裁一监督的体制,该模式符合我国国情,且更容易为社会所接受,同时也符合世界各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573.html -
了解详情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之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者在用人单位 赔偿金的请求。三、要求补缴社会保险往往只要求仲裁、诉讼的程序时效,而不关注实体时效。由于依法缴纳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一项法定义务,出于对劳动者、社会公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51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