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对各区检察官的起诉,当诉状已送达被起诉人时,法院要尽快予以审理和判决。和解权则是赋予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可以和被告就案件的处理 宪.检察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70. {9}陈桂明.民事检察监督之系统定位与理念变迁[J].政法论坛,1997,(1):86-93. {10}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1849.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诉讼有两种形式:其一,通过提出诉状,递交有关非讼程序案件的申请来提起民事诉讼。其二,参加由他人提起而已经开始进行的诉讼。在诉讼中, 行使并领导下级检察署行使下列职权……代表国家公益参与有关全国社会和劳动人民利益之重要民事案件及行政诉讼。”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第4条第6项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3455.html -
了解详情
下来的送达诉状、确定开庭期日、传唤当事人等程序被视为审前程序的固定事项,尽管德国也强调在诉讼过程中的试行和解,但和解程序并不是它在民事诉讼 其中有关ADR的调查结果指出:通过ADR方式解决的案件数量增加了,这表明自从民事诉讼规则生效之后,当事人已经越来越乐意尝试用ADR解决纠纷。一旦发生纠纷,可以随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741.html -
了解详情
最为详尽的是德国。德国的民事诉讼法对再审之诉的种类、提起再审之诉的理由和条件、程序原则、再审之诉的期间、诉状的内容以及法院的受理等 。 【作者简介】 徐胜萍,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注释】 [1]顾韬.关于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反思[J].法学,1999,(6). [2]张卫平.事实探知:绝对化倾向及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932.html -
了解详情
监护案件等)并提出适用法律意见、可以审查案件等。在社会主义国家,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是列宁在创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思想。1923年《俄罗斯苏维埃民事诉讼 法就规定,对各区检察官的起诉,当诉状已送达被起诉人时,法院要尽快予以审理解决。(3)和解权。在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可以和被告就案件的处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781.html -
了解详情
既不需要必须出庭,也不必对诉状的送达做出反应。但是如果被告不进行答辩的后果是法院经原告的申请进行缺席判决。[8]我国民事诉讼法囿于当时立法的社会历史条件 国家司法审判权威的角度认识其性质。而这种所谓维护法院判决的严肃性以及保障国家民事司法审判权威的认识,不仅与世界各国通行的认识及其观念不同,而且与目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75.html -
了解详情
后,一个案件才算大致解决了。从这一点来出发,滋贺秀三把清代民事审判看作一种教谕式的调解(didactic conciliation)。[8]但是又应看到,这种具结 。在接到这些起诉后,州县官要通过当堂质问,决定是否受理控告。他需要在诉状末尾写上一批,或宣布受理,或说明不受理的理由。由于大多数州县官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271.html -
了解详情
。其二,法院接受原告起诉后,须将诉状送达被告,被告应诉,故被告与法院发生法律关系。他们说,将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说是原、被告间的一面 方法对国内民、刑程序法进行比较研究,可谓国内比较程序法大师。 [7]见《民事诉讼法》,安徽法学社印行,第14页。 [8]瓦赫(Wach Adolf 1843─192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832.html -
了解详情
。主要表现在: 其一,可提起上诉的裁定的范围过于狭窄。长期以来,我国有关民事诉讼的法律法规虽然规定对于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提出上诉,但是关于哪些裁定当事人 一般统称为裁判;意思表示之外的诉讼行为,则称为事实行为,例如阅览当事人的诉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询问诉讼参与人等等。裁判就其形式而言,一般包括判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007.html -
了解详情
]关于辨认诉讼标的是否同一的标准事项,因法律关系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诉状表明的诉讼标的为债权的,那么债权发生的原因就成了辨认债权是否同一的 主张的事实本身,因而不受辩论原则的拘束。 [9]参见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页。 [10]参见江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69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