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补强规则,注意吸纳其他证据予以补强,进行综合审查判断。三、查证犯罪的证据间重大矛盾须得到合理排除 审查逮捕环节,侦查机关证据收集处于初始阶段, 嫌疑人正当防卫行为的忽略,把交通事故中的意外事件当作交通肇事处理等;(2)不注意查证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和目的。如对精神病人犯罪案件,不注意收集行为人平时精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620.html -
了解详情
邓玉娇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那么巴东县人民法院判决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 首先,应该指出,作出定罪判决免予刑事处罚,或给予非刑事处罚的,也是 因此,依照刑法第十八条第三款的规定,邓玉娇属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对其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以此彰显法律对于精神病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737.html -
了解详情
无刑事责任能力。如未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的不负刑事责任,如完全性精神病人犯罪或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不正常时犯罪的不负刑事责任。 3、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被告人犯罪的,就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形成对应的证据链,否则应当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 6、刑法不予追究。如追诉时效已过,不予再追究的;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45141.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它们没有罪过;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精神病人的损害行为放在犯罪主体之下研究,认为他们不具有犯罪主体身份。又由于传统理论认为阻却责任事由( 但这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理论上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国刑法理论并不将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构成中单独的一个可以与四大要件并列的要件,另一方面又认为排除社会危害性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097.html -
了解详情
概念以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为唯一要素,不受刑事违法性制约;在外延上,犯罪学的犯罪包括绝大多数法定犯罪、准犯罪(如精神病人实施的危害行为)和待犯罪化 社会学角度进行;可以从个体行为角度进行,也可以从群体现象角度进行。1如果把犯罪作为“个体自然行为”研究,那么犯罪人个人应受刑罚处罚的特殊性成为研究重点,就会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821.html -
了解详情
与未达到法定年龄或不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如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实施犯罪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达到法定年龄并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独构成犯罪。 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因为在共同过失的情况下,行为人根本没有共同犯罪的认识,即使行为人的过失行为虽有一定联系,但并不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4667.html -
了解详情
的50%以下;对于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根据其实施犯罪时病情严重程度、犯罪性质等因素,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对于又 可以增加基准刑的20%以下。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犯罪后积极抢救被害人的,量刑时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 ●抢劫罪 每增加重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0412.html -
了解详情
”的无罪推定情形;“不可抗力”或“不能预见”原因造成的危害行为不为罪情形;精神方面完全性精神病人犯罪或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不正常时犯罪的不负刑事责任情形,年龄方面未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的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除犯故意杀人、故意致人重伤或死亡、抢劫、贩毒、放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523.html -
了解详情
,并不要求两个人都具备完全的责任能力。有责任能力者和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共同实行犯罪的,后者按照刑法第18条第3款的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二人 刑事责任能力者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 显然,通说是希望通过对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进行限制,从而限制刑法的处罚范围,然而,事与愿违,这种限制反而将共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453.html -
了解详情
与未达到法定年龄或不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如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实施犯罪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达到法定年龄并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独构成犯罪。 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因为在共同过失的情况下,行为人根本没有共同犯罪的认识,即使行为人的过失行为虽有一定联系,但并不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124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