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和方向性指导。该条款前半句是对《刑法》第5条的重述,即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除了对以客观行为(广义的)为事实基础的违法性程度进行权衡之外,还 }[日]曾根威彦.量刑基准[A].西原春夫.日本刑法的形成与特色日本法学家论日本刑事法[C].李海东等.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出版社,1997. {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346.html -
了解详情
细化和方向性指导。该条款前半句是对《刑法》第5条的重述,即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除了对以客观行为(广义的)为事实基础的违法性程度进行权衡之外,还 }[日]曾根威彦.量刑基准[A].西原春夫.日本刑法的形成与特色日本法学家论日本刑事法[C].李海东等.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出版社,1997. {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331.html -
了解详情
难以成立。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应当说这种新型的严格责任理论具有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嫌疑,因为故意与过失毕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罪过形式,它们理应 ://baike.soso.com/v54096832.htm,20140224。 (35)陈檬:《论客观归咎理论的体系地位》,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6089.html -
了解详情
刑罚与犯罪的结果及情节所体现的量相适应,也就是以符合罪刑均衡(等比例)原则为必要。相对报应刑论虽然也像目的刑论那样将预防犯罪作为刑罚的目的之一, ,就有必要超过行为人所犯的罪行和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加重其处罚。这显然有悖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一旦将一般预防的内容纳入到刑罚的目的之中,则必然使得刑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7207.html -
了解详情
刑罚与犯罪的结果及情节所体现的量相适应,也就是以符合罪刑均衡(等比例)原则为必要。相对报应刑论虽然也像目的刑论那样将预防犯罪作为刑罚的目的之一, ,就有必要超过行为人所犯的罪行和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加重其处罚。这显然有悖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一旦将一般预防的内容纳入到刑罚的目的之中,则必然使得刑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7200.html -
了解详情
确定拟宣告刑为12年。第四步,确定宣告刑。合议庭认为该案判决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最后确定宣告刑为有期徒刑12年。这是一个堪称完美的适用案例,不但 、刑事政策的重点不同,甚至裁判者的心境不同,刑罚量定的结果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勿论其为一般公众还是案件当事人,即使针对同一个案件,勿论是疑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608.html -
了解详情
西方刑事古典学派曾力倡罪刑相适应的刑法观念, 如作为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之一的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里亚曾在其传世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 精彩地 剥夺、限制与保障, 使被害人的权利也得到合理的刑法保障。因此, 任何违反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裁量, 都是对公民(犯罪人或被害人)权利的不尊重和践踏。中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09.html -
了解详情
是犯罪中止,有利地鼓励犯罪分子放下凶器,改恶从善;有利于中国刑法目的的实现。 3.折衷论。这种观点认为,对放弃可能重复的侵害行为的定性问题应当具体分析,有的属于犯罪未遂 规定进行并罚。 持这种学说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只有数罪并罚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2.从一重罪处断说。这是中国刑法理论中的传统的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82.html -
了解详情
者意图的。这些双重评价有利于客观、全面评价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在禁止之列。即某些因素在表面上受到了重复评价,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中也持相同意见。[90] 杨敦先,张坚钟.论刑法中的法规竞合[J].北京大学学报 1986(3).[91] 王勇.定罪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5667.html -
了解详情
行刑制度的核心,成为监狱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其次,我国假释制度充分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轻重应当与犯罪人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重罪轻者的惩罚区别。如前所述,报应理论偏重于惩罚报复,不符合人类理性要求,预防论偏重威慑恐吓,有违道义和人权要求,两者均未妥善解决刑罚目的论的实质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97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