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网站://www.legaltheory.com.cn/info.asp?id=230. [82]张文显/姚建宗/黄文艺/周永胜:“中国法理学二十年”,引自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网站://www.legaltheory.com.cn/info.asp?id=686.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630.html -
了解详情
Legal Theory for a Relational Socie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Vol.50 No.2 (1983)。[34]粱漱溟《中国文化要义》(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7年)93页。 [35]详见园田茂人“关于中国‘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624.html -
了解详情
的法律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显然只能是挂一漏万的,但倘若我们将着眼点放在前述中国哲学以及中国人生活态度的“仁道精神”之追求上来,也许会事半功倍、言简意赅地得出 具有最低限度的理解和共识[34].在这个意义上,解释学的理念似乎更合乎古典中国追求“仁道”、近乎“诗性”的思维方式。 在法律生活中所讲的求真意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596.html -
了解详情
信则对朋友而言,对于陌生人,则没有道德上的要求,这就使得传统中国既欠缺平等观念的资源,又无法形成西方社会中尊重他人的“Reasonable man”的概念 派出大量留学人员,甚至即使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现代意义上的法制观念仍未在近代中国建立起来。其突出表现即是法学的“官学化”、意识形态化,法律的统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564.html -
了解详情
是说它始终透露出文化人那种对民生国运的深切关怀和责任心,传承着自古以来中国士子文人心系天下安危国家盛衰的思想脉络。说它严肃认真,科学负责, 七三·文祥》,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24] 参见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修订本,第128——130页。 [25] 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454.html -
了解详情
为“哲学”近三百年。无论是16世纪的利玛窦把中国的“易学”翻译成 philosophy,还是19世纪的西周把philosophy翻译成“哲学”,都说明在中国的确存在着philosophy这一基本事实。 philosophy在两个文化系统中不可能完全等同,必然表现出个性化的差异,但就其一般的本质属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62.html -
了解详情
友仁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他出生于特立尼达,在英国获得律师资格,是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重要的外交官,并在收复权利运动中起着重要 1973,1978;Anderson,1995)。 在Said和Geertz这类理论家的影响下,中国研究的部分领域已经开始对现代主义前见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并成为对以往带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45.html -
了解详情
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页2240. [137]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页157. [138] 同上,页586. [139] 丁 广训集解与研究》,页26;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页106. [188] 清代王有光记有:“大凡词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98.html -
了解详情
”的教条,甚至竭力压抑人们的“自由意志”,以及家族至上的社会结构,故而传统中国不仅缺乏独立意识,而且没有权利观念。在我看来,这样的论断虽然不无道理, 可以比作父子。所有这些关系,均依靠伦理来维持,所以梁漱溟把传统中国视作“伦理本位”的社会。[115]因为家庭关系紧密和情深意浓,更有“父子一气”和“兄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97.html -
了解详情
。 [20] 《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50页。 [21] 刘广安:《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史学论纲》,www.chinalawedu.com/news/2003_12%5C5%5C1003342483.htm(法律教育网)。 [22] 《中国法制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9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