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救济。在权利义务已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仍会有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需要修复正义,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行为在法律的权利、义务上,或者体现为 美法系采取的当事人主义,还是德国等国家采取的当事人主义和职权进行主义的民事诉讼,都是以当事人申请证据或提出证据为前提,法院不主动去调查当事人未申请的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4.html -
了解详情
举证。这一规定对弥补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缺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无法涵盖自认制度的丰富内涵,无法满足民事诉讼实践的客观需要,也因此在司法实践过程 自认乃是当事人陈述的一部分,对受诉法院来说,其仅是一种证据材料,与当事人的其他陈述没有什么区别。这样,人民法院完全可以抛开当事人的自认,而以其他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35.html -
了解详情
既往立法实践中的绝对严格规则主义,使得法律陷入僵化而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并且牺牲了个别正义。[4]二十世纪以来, 越来越深刻的对绝对严格规则 法院课以向当事人告知举证义务的附随义务,以保障证据制度改革和民事 诉讼制度改革的有效进行。 如果就作为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而言,诚实信用应当是证据法制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25.html -
了解详情
得以解决。仅有低于5%的案件才进入审理阶段。因此,对民事诉讼程序来说,主要对庭前程序进行改革:1.在证据开示程序中导入公开制度。1980年以来虽然对加强发现 同有兼求职权主义的倾向,这是社会发展之需要。基于法律传统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一,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开宗明义,在其首卷第一章中就奠定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13.html -
了解详情
问题,大多属于可以依设备、仪器或规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性鉴定结论,而一些需要依据知识产权实体法对讼争专业问题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往往属于主观性鉴定结论。实践中 英美证据法》中信出版社第90页。19白绿铉卞建林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证据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第226页。20沈达明编著《英美证据法》中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97.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案件的管辖、民事诉讼证据、法院调解和民事执行等等理论与实务问题。当时的民事诉讼理论研究并非完全是应民事诉讼实践需要而进行的理论探讨,不过是作为原 基础,在理论上没有解决判断当事人适格的标准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其实当事人适格理论本来就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欠缺当事人适格理论必然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08.html -
了解详情
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将成为我国新世纪初期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主旋律。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究竟什么是新世纪的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研究点引起了学术界关注, 理论研究与立法完善的关系、既判力理论如何指导民事审判实践等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又如,在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关于定案根据的“客观真实”与“法律事实”标准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73.html -
了解详情
。各级法院院长对本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可以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再审;最高法院对地方各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 新的证据,法院也应对案件提起再审。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虽然规定了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内容,但仍不具体、明确,而且约束力不强。其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87.html -
了解详情
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法院不会以此作为判案的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对证据提出权的丧失加以规定。关于民事诉讼权利的丧失条件不外乎法律规定和法官自由裁量两种情况。 实体权利相联系。这样以来,失权的形式正义性和实质正义性都需要打个问号。如何完善和健全民事诉讼的失权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二关于答辩失权。答辩失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0.html -
了解详情
有权认定某种事实为众所周知的而不需要予以证明。这便是前苏联在民事证据上司法认知;但是,根据前苏联民事诉讼纲要第21条和民事诉讼法第55条第3款规定, 对被认知的事实提出质疑,但唯一可以求助的是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请求。在立法上虽然不存在什么疑问,但在美国学理上就对司法认知的事实能否采纳反证证据仍然存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55.html -
了解详情